在阐述观点前,有两句话要说。一句话,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0周年之际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具有标志意义和象征意义;另一句话,如果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那么愈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典型,就愈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雷锋车组以自己对高尚精神品质的追求和实践,已成一座城市乃至全社会的精神雕象,他们积淀下来的值得挖掘的精神元素,深入挖掘、归纳和抽象,必强烈关照现实社会。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想就雷锋车组先进事迹所蕴含的规律和意义谈点个人的理解。
第一,当道德行为与职业和职责相结合,并且成为习惯,就化作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持久性和常态化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深入挖掘雷锋车组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会很清楚地看出,这个先进群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道德行为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持久不懈。事实上,在李保英把毛主席那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抄在纸上之时,她已经在有意识追寻持久乃至永恒,尽管不同于我们回望历史时这么理性和自觉。感念每个人的每一善行,是人性决定的,但产生深度感动的一定是道德先行者的持久一恒。为什么?因为前者可以源自天性,甚至是一时的激动,而道德先行半个世纪之久,只能建筑于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并且形成于习惯。挖掘雷锋车组恒久践行雷锋精神的动因,完全可以从李保英的一句话中感知,她说:“我按照《雷锋日记》学雷锋,在车站工作做好事更方便。”这句话很真实,也很朴实,蕴含的却是德行规律。一般来说,职业慈善家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致力于道德实践,绝大多数人必须将道德实践与职业、职责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便于践行,久而久之化作习惯,进入常态,变得持久。倘若雷锋车组不是诞生于车站,而是诞生于某一个科研院所,能否维持长久?想来是困难的。所以,认识雷锋车组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很重要的就是弄清道德和精神的生长规律,保证延伸开来,持续下去。这就是今天倡导学雷锋从职责做起的原因,也是雷锋精神活力、生命力之所在。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公方彬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