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良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3-02-04 16:32:08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出发,对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努力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奋力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

  2012年,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再创历史纪录,农村民生又有大的改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六是农村社会呈现安定祥和新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10年历程,“三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非同寻常。这10年,干旱、洪涝、台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骤然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带来的风险不期而至,农村资源要素约束日益加剧,“三农”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我们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应对化解,最大程度降低了不利影响和损失。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和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大提升的难得历史机遇,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为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是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确立了科学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我们深刻认识“三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科学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明确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审视世情国情农情变化,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二是顺势而为推进政策创新,构建了系统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农业四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按地亩缴税的历史;实行“农业四补贴”,开创了政府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彻底放开粮食购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构建了农业风险化解机制;取消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中西部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实行主产区财政奖补,建立了促进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激励机制;实施林业、草原等生态效益补偿,探索了生态建设保护机制。

  三是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明晰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坚持稳定而不折腾,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完善而不跑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坚持创新而不停滞,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基本经营制度拓展到林地和草原。在农村公共事业上,坚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率先在农村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短短几年时间建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实现了从多方限制到善待服务、从制度性分隔到制度性接纳的转变,农民工工资报酬、就业服务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城乡居民平等权利进一步体现。

  四是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创新,建立了高效的农业农村发展推进机制。立足全局谋划“三农”,坚持想大事、谋大事、办大事,主动在发展战略中把握“三农”工作方向,积极在总体布局中找准“三农”工作定位,着力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三农”薄弱环节。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既全面部署、面上推进,又突出主题、重点突破,每年都集中力量办几件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大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顺应天时地利发展农业生产,根据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突出区域特色推进农村建设,针对差异性科学施策,尊重规律性因势利导,把握阶段性循序渐进。加强协同提升合力,强化“米袋子”、“菜篮子”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完善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强化执行狠抓落实,坚持宣传动员先行、典型示范带动、监督检查保障、绩效考核激励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工作执行力、政策到位率、农民满意度。

  1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新纪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大战略,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中央突出强调促进“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点就是夯实农业基础、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这个重点难点。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健全“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要准确把握几个重大问题。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客观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农产品长期供求趋势的科学把握。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历史阶段,各种制约因素增多、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综合看,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醒。

  新时期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要全面强化各项政策,营造有利环境条件,使务农种粮和重农抓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一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情况,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运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储备调节机制等措施,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步提高、并快于成本上升幅度,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同时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给予补助。三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要随着国家财力增长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机制,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同时,要善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时适度进出口保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必须牢靠地建立在我们自己身上。

  (二)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到了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历史时期。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二是要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标准和水平。推动城市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向农村覆盖,提高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水平标准统一。二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多措并举解决农民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三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增强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实现就地就近市民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对暂未落户的也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四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核心是要在尊重农民进城留乡自主权的前提下,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项权利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四)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尽管这些年农民增收实现了“九连快”,但仍低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尽管近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差距仍处于历史高位。即使2020年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仍难以完全解决。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为此,要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向农民倾斜,促进农产品价格、农民工工资稳步提高,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要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着力扩大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续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央指导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进农民福祉;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此,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发挥市场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二要继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农村水、路、电、气、房等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者,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四要继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的新形势,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保障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一项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推动“三农”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