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国卫。他的身上,既有多年奋战药监战线的浩然正气,也有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和蔼可亲;既有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学与严谨,也有技术行政高级管理者的沉稳、睿智和谦虚。
在农工党中央担任主要领导人多年,如今的桑国卫仍不忘坚持学习,努力工作。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作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参与者,参政为民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走近桑国卫,就像翻开一本厚重的书,书中绚烂丰富的人生画卷,随着他的讲述缓缓展开。
不辜负组织和党员的信任
记者:桑主席,您好。我知道您以前是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并曾在国外的大学任教。
桑国卫:是的,我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工作,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担任过8年WHO临时顾问,后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任教。回国之后,我除了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之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浙江省省长助理等职务。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又调任国家药品监督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
记者:您对科研有这么高的热情,美国的大学又有那么好的做学问的条件和氛围,您为什么选择回国?
桑国卫:第二次出国在纽约医院康奈尔医学中心当客座教授是1989年,我是1990年10月回国的,当时,我想到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呼唤,就毅然选择回来。
记者:现在您作为民主党派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领域更宽、舞台更大,您有哪些感受体会?
桑国卫:2007年当选为农工党中央主席,这是农工党10多万党员的信任、期望和重托。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关心培养下,我逐步由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负责技术行政管理的高级政务人员,从地方的工作岗位到国家的工作岗位,从民主党派的成员、地方负责人到民主党派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这个过程中,有我个人的坚持和努力,更有组织的关心和培养。
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广大农工党员的期望和重托。5年来,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学习领会、贯彻好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好农工党前辈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团结好广大农工党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上,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记者:不同的岗位丰富了您的人生阅历,而且,很多人都认为您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得很成功、很精彩。
桑国卫:成功不敢说,只是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我都选择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记者: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参政党,请您介绍一下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农工党在参政议政方面取得的成果。
桑国卫:在参政议政方面,这5年的成效还是比较大。到2011年底,农工党中央以提案、考察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专报等方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49件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其中考察调研报告16件、社情民意信息31件。比如,《关于支持“5·12”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若干建议》、《关于设立“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器械装备技术改造”和“医疗器械创制”专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拉动内需的建议》、《关于建设直通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建议》等等,很多建议、意见都被吸收到国家有关规划、政策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我们的发言也经常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肯定。
另外,农工党中央主办的“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也已成功举办四届,这些都是我们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活动。
记者:农工党汇集了医药、卫生、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可谓是人才济济,农工党员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桑国卫:是的,农工党有12万党员,近5年来,党内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不少佳绩。我们先后有1000多位党员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及重大科研成果奖项。另外,由农工党中央领导分别担任技术总工程师和办公室主任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重大成果,获得国务院领导高度评价,这些都展示了农工党员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
记者:2010年5月,由农工党中央开展的“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在贵阳启动,您当时表示,该工程是为毕节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实事办好事,规划用3年时间分若干期完成。据我了解,在2011年开展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活动中,该项目被评为“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能否请您具体谈谈这个项目进展情况?
桑国卫: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工党就开始在毕节地区开展扶贫工作。1986年,农工党中央同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开展智力支援工作的会谈纪要》,成为第一个到贵州毕节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民主党派,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对此充分肯定、积极支持。
2008年1月,是我担任农工党中央主席后第一次到贵州毕节地区调研,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真的深深触动了我,我当时就在想,如何发挥农工党医药卫生人才优势,为老百姓们做点什么?当年4月,我和陈宗兴常务副主席、汪纪戎副主席带队,再次对贵州进行了题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确保广大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大考察。考察调研结束后,我们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调研报告。贵州毕节地区贫困山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又联合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在毕节试验区开展“贫困山区助医工程”项目,后来改名为“同心助医工程”。
自“同心助医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已筹集到资金3100万元,药品价值1500万元,共计4600万元,其中投入近350万元,用于开展16期43个班次3000人次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培训的对象覆盖了大方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所有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然后,我们对33个乡镇卫生院、204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按照各单位服务功能和需求,共配置29种1886件医疗设备、20台电脑和2787张桌椅。针对大方县地处山区、医疗救护任务重的实际,我们还帮助配备了24辆流动医疗服务车和两辆设施装备车,相当于一所县级医院的“流动医院车”,并培训了171名急诊急救人员,现在,大方县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两个以上急救急诊小组,各乡镇卫生院也都统一设置了公共卫生科和中医科,能最大限度方便病人和服务对象。该举措得到了卫生部充分肯定。
记者:当时那个表彰大会还评选表彰了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农工党中央和地方组织有1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获得表彰,占全部表彰成果的1/5,排在第一位。对于这个结果,您应该感到很欣慰吧?
桑国卫:是的。我想,这个结果更多的是对农工党参政议政工作的肯定,是农工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农工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鼓励。
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记者: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了“14号文件”,2005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您如何看待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桑国卫:在民主党派中央领导岗位的工作实践中,我有这么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具有凝聚力量、团结合作的鲜明特色。从历史发展看,这一制度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反复实践,最终选择的正确道路,是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的。
我在英国留过学、在美国当过教授、在WHO当过顾问,国外的所闻所见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能够保障我国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制度。
记者:那么,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舞台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桑国卫:这是肯定的,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我们向中共党委和政府参政建言有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例如政治协商渠道、专题调研考察渠道、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渠道等。另外,中共中央每年至少举行5次党外人士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或国务院总理主持,议题包括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国家领导人选、政府工作等。据了解,在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办公厅都要进行整理、归纳,这表明中共中央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非常重视的。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农工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桑国卫: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为多党合作事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多作贡献:一是坚持践行“同心”思想,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二是围绕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我们将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闵美颖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