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福州市白樟镇务工的贵州籍农民工卢祖刚和25名工友,拿着工资欠条请镇职工服务站帮助讨薪。白樟镇工会和劳动部门迅速介入,只用了不到1天时间,就让老卢和工友们拿到了总计75348.6元的工资。
“这就是‘1+4’社会化职工维权机制带来的速度!”福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湘国说。
近年来,福州市总探索建立了“1+4”社会化职工维权机制。即在坚持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与市人大内司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执法检查,从源头上推动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和贯彻落实;与市司法局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与市中级法院、人社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联动机制;与市信访局、人社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发生重大劳动关系突发事件时由三方共同参与,力求迅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这项涉及6个部门,涵盖法律监督、矛盾排查、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等10余项内容的社会化大维权机制惠及福州市近170万名工会会员,让职工维权工作在榕城“立”了起来。
“一个点”到“一个面”,激发工会维权活力
郑湘国告诉记者,“1+4”的核心就在于坚持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从源头上争取党政对职工维权工作的支持。
早在1990年7月20日,福州市政府便与市总工会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之后的10年里,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大背景下,职工安置政策、再就业政策、低保政策等企业改制中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联席会议上反复出现的核心议题。20多年来,福州市政府与市总工会共召开了18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工会经费地税代征、增加困难职工帮扶资金投入、加强职工文体设施建设等78项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权益的重大问题。
从一项单一的制度到一个集职工信访、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医疗互助、困难帮扶、生活救助、心理援助等多项内容于一体,全面综合的职工维权服务体系,这就是“1+4”社会化职工维权机制带来的变化。
在地处福州市中心城区的鼓楼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新开辟的法律援助窗口聚集了不少职工,工会志愿者小王正忙着接访、录入。这里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中心今年还请来一位志愿律师,每周一、三、五上午都会到中心上班,为辖区职工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仅今年上半年,中心就受理案件52件,结案率高达91%。
“一条线”到“一张网”,扩大工会维权网络
“1+4”制度建设遍及全市12个县(市)区,并延伸到了乡镇。
今年,福州市总将以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为重点,强力推动“1+4”社会化职工维权机制向乡镇延伸。鼓励基层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与“1+4”机制内容相适应的社会化维权机制,力争年内50%以上乡镇建制落实,2年内实现全覆盖。
为了让“1+4”社会化维权机制能够真正在基层扎根,市总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首创精神,以点带面,层层推动。仅今年,全市就涌现出各类职工维权试点项目37个。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司法所内的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一进调解室,工会组织的“双亮”公示牌便映入眼帘。专职调解员王祖贤正在为职工蒋丽梅的工伤案件进行案前调解。“上次见面,企业方已经基本同意按照现有的方案进行赔偿。这两天我拟好调解书,再请你们双方签个字,这事儿就算基本办成了。”听到这,蒋丽梅脸上露出了笑容。王祖贤告诉记者,劳动争议调解室共配有两名本科学历的专职调解员,成立时间虽然还不满半年,但已调解了十几起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36万元。
“一双手”到“一股劲”,让维权的力量更强大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双手到一股劲,从一项制度到一种情怀,这是“1+4”为福州工会维权带来的又一种深层次的改变。郑湘国告诉记者,工会工作要想“立”起来,需要靠“影响力”。
今年6月,发生在福州万里圆通速递公司的一次停工事件,印证了“1+4”社会化职工维权机制的巨大效率。这家公司在福州共设有30多个速递站点,每个站点承包人自行招聘员工,以计件形式支付报酬。因员工流动性大,各站点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也未办理社保。长期近乎苛刻的用工条件,最终导致部分站点扣件停工,造成快件大面积延误。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市总工会、信访局、劳动监察部门三方派出工作组深入该公司了解情况,并就劳动关系双方争议的焦点进行调解。当天下午,各停工站点恢复运营。次日上午,市总与市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出具整改责令书,要求该公司限期与2名员工补签劳动合同,为11名员工缴纳社保,并尽快转变经营方式,理顺用工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是换作以往职工“层层投诉”,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工会“单兵作战”的方式,恐怕远不能达到如今“1+4>5”的效果。各部门联合行动、并肩作战所形成的合力更能有效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切实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李润钊)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吴铎思 通讯员 李润钊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