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时期党情变化带来新挑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蔡志强 编辑:闵美颖 2012-09-24 14:10:40
时刻新闻
—分享—

  党情的深刻变化与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是有机联系的,也是与政党发展和党在不同时期的基本任务相联系的。党情变化的评价尺度,有时间维度的比较、政党运行模式的比较,还有政党现代化过程的比较。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建设历程,大体上有以下划分标准:一是分为执政前和执政后的党情,执政后又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党情。二是从执政党和革命党的政党运行逻辑来划分。党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逻辑、活动方式和功能发挥等的根本性变革。

  历史方位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新挑战

  从根本上说,党情的深刻变化是与党的历史方位的根本性转变有机联系的。中国的政党体制是在帝国体制崩溃的历史进程中建构的,政党运行逻辑是以革命解决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作为执政党,不能够简单通过革命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需要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由此党的中心工作、组织模式、运行结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甚至包括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60多年国家建设,中国的工人阶级不再是简单的无产阶级,许多工人阶级成为中产阶层。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近2.4亿农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变成了产业工人,成为今天中国重要的产业工人主体。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其权力运行不能仅代表其所属阶级的利益,需要代表和维护好实现好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遏制和封锁,以及国内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和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实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来实现艰难条件下的资源调集和国民经济发展。由此,党沿袭了革命党的运行逻辑,实现了短缺时代国家建设的有效性。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已经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状态下自我循环,需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另一方面,党在推进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也推进自身的现代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群众基础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功能发挥的挑战

  党的历史方位的改变,直接改变了党的组织运行结构和功能发挥模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组织基础是工人和农民,尤其是广大劳苦大众,其间包括了部分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代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组织结构逐渐呈现复合型特点。一是占主体地位的工人农民党员发生了变化,党的组织体系中既有先富起来的富裕党员,也有至今处在贫困状态的党员;既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党员,也有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党员,还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二是各阶层致力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分子加入了共产党。这些人入党,前提是思想上行动上都达到党员标准。但是他们从事的职业毕竟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农主体完全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如何为不同身份和利益归属的党员提供一元的行动逻辑,直接考验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三是当前新发展的党员,其所从事的职业日益分化。据统计,我国党员队伍的结构,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比重仅占9.7%,农林牧副渔业党员占31.1%,企事业单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占 22.2%,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占 8.2%,学生占2.7%,其他职业占7.4%。党的组织结构的这一变化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政党性质。但是党员成分和职业的多元化,特别是工业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也给党的教育管理和功能发挥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近5年来,中国共产党新发展的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依然仅占 30%—37.1%。如何提高党员的知识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打造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深刻变化要求改善党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党领导一切的格局,通过高度统一的权力运行过程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通过权威配给资源予以保证。具体的党政运作机制是党做决定,政府执行。这一体制极强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能力有利于快速集结社会资源,实现对重大问题的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实现着从强制式管理向协调、服务和强制并存的依法治理模式转变。与这一趋势相比较,当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得党的各级组织运行模式和功能发挥各不相同,并且党自身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党的事业的有效发展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党的领导的完备机制。二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框架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对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出相应调整。三是一元化的领导格局下,党的领导直接体现为党领导一切、包办一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渐趋完善,社会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返还给社会的权力以及政府和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边界的梳理与廓清,以及权力运行模式的变迁,都需要在新的制度框架和组织平台上运行。而目前我们显然不能按传统的领导体制运行逻辑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力量提供一个统一有效的领导模式。

  与之相应,基层组织的功能也从革命党时期的战斗团队,转变成今天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的政治核心。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革命党的组织运行是一元化、扁平化的组织运行模式,以确保中央精神有效传递到一线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执政中的科层组织结构建构了权力运行新的逻辑。如何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也是新时期党情深刻变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要求不同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与标准

  作为革命党,除了忠诚于党的事业,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战功和社会动员能力成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干部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落实党的宗旨,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与新时期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党的建设还存在着四方面的挑战和“四种危险”。因此,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先进理念变成科学的制度和可操作的程序,建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制度,是党情深刻变化环境里加强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

  今天讲党情的深刻变化,首先意味着在权威配给资源的过程中,权力运行需要符合社会公义,符合法治要求。由此,需要在人民当家作主框架内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来实现权力的有效运行。其次,在革命党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领导干部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成就能够有效建构起在党内和军内的权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干部需要在团结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积累其领导经验,并以此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由此,能否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针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实际,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确保领导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在基层锻炼成才,就成为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以解决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

  新时期党情的深刻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党现代化的自觉反应。同时要看到,党的性质、宗旨和服务功能没有变化,党的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要求没有变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没有变化,党的权力运行有效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没有变化。中国共产党结合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就能够站在时代前沿,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蔡志强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