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迎挑战,凝聚“中国力量”惠民生,感受“中国温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2-03-06 10:42:34
时刻新闻
—分享—

  关键词:7.5%

  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这个增速低于前几年8%的目标,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7.5%是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基础上作出的主动科学调整,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姚景源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对我国外需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调整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定和控制物价,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速度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任务减轻。”姚景源强调,将预期目标调低释放了强烈信号: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上。

  对于今年经济走势,姚景源表示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经济正从政策刺激型增长向自主增长回归,市场力量逐渐增强。同时,农业连续丰收,物价逐步趋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宏观调控手段也日趋成熟,“这些都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也为宏观调控带来了预调微调的空间。”

  关键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收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姚景源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国民经济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扩内需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他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今后推动潜在需求转为现实经济增长,要从扩大消费、稳定投资着手。

  姚景源说,通过扩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推进,发展机会多,消费水平快速成长,市场空间广阔,内需潜力十分巨大。”

  “扩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姚景源认为,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增收的同时也要稳定好物价,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这样消费才能更加强劲。”

  “扩大内需,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也非常必要。”姚景源说,未来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要将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上来。

  关键词:实体经济

  避免“脱实向虚”,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姚景源认为,“这样的提醒直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非常有针对性。”

  姚景源说:“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他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实体经济如何夯实?姚景源认为,目前一些实体企业的税负仍然偏重,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充分利用财政、货币等调节手段,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本报记者 陈仁泽)

  

{Ky:PAGE}

 

  关键词:4%

  保供给是重点,保持粮食总产1.1万亿斤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水平,对整个物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陈锡文表示,保供给先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关键是千方百计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以上,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项大的政策措施:

  一是给农民合理的价格刺激信号,今年将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与上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力度,在生产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通过补贴来降低成本。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关键词:农业科技

  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增强生产保障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陈锡文分析说,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耕地和水资源的数量有限,依靠增施化肥、增用农药来增加产量的老路子已不可持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改革、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措施。陈锡文说,首先是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的问题,提出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其次是两个重点工程,即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锡文说,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可以形容为“一体两翼”。“一体”包含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新农合、新农保等十大方面政策措施;“两翼”是指去年和今年的两个一号文件,即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较快增收。

  关键词:市场流通

  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丰富菜篮子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陈锡文表示,新鲜蔬菜和肉禽蛋奶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关于“菜园子”问题,大中城市要保留合理的蔬菜种植面积,保证一定水平的自给率,关键时刻能用得上。

  关于“菜摊子”的问题,陈锡文认为,要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研究探索让农民的新鲜蔬菜直接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只有菜园子建好了、菜摊子管好了,老百姓提着的菜篮子才能丰富,口袋里的钱才能花得合理。”陈锡文说。

  (本报记者 冯 华)

  

{Ky:PAGE}

 

  关键词:产业升级

  有扶有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结构必须有扶有控,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王一鸣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结构调整和转方式迟缓。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这种潜在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对症下药,当前必须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利用市场需求收缩、生产成本上升,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王一鸣说,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巨大压力。需求方面,产业发展将面临长期的外需收缩。供给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在如此“两头受挤”的情况下,产业升级核心应当是价值链的升级。

  “有压力就有动力,现在是艰难的时期,也是可能取得突破的时期。”王一鸣说,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这些政策传递出政府有扶有控的信号,将对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王一鸣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和关联的配套体系。

  关键词:节能减排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节能减排又面临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王一鸣表示,近几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很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弹性系数都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将能源资源的约束力转化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王一鸣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这对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能源资源的价格不能反映供需的变化、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也无法将资源能源压力传递给市场主体。在当前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必须下决心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关键词:区域协调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当作发展首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王一鸣说,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东快西慢”变成了“西快东慢”。但是,也应当清醒认识到,中西部的加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的高增长、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消耗拉动,这种高速发展会为下一步的生态环境治理埋下隐患。

  王一鸣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通过科学引导,促进要素流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不应盲目追求GDP增长,应该让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 鲍 丹)

  

{Ky:PAGE}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减税空间最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改革,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其中提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高培勇说,财税改革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看,明年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实施减税政策。”高培勇说。

  “在财政能承受的范围内,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应是增值税,而且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减税中空间最大。”他说,在我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由于流转税占比过高,我国的税制结构呈现“由企业缴纳,走价格通道”的特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三层减税效应,一是不再重复征税;二是税负减轻;三是这次的增值税扩围改革中,引入了11%、6%两档较低税率,这意味着整个增值税的平均税负水平也降下来了。当前,应尽快总结上海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可以预期,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行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基础上,不仅是增值税,而且包括其他流转税税种在内,都将迎来一场旨在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流转税税制的重要改革。”他说,由此而腾出的空间将为增加直接税、进而推动旨在优化税制结构的整体税收改革铺平道路。

  关键词:分税制

  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完善分税制,财权与事权必须相统一,两个职能的调整也必须相协调。当前,推进分税制改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他说,要推进财政“省直管县”等改革,分税制框架搭好了,转移支付就可以进一步按照体制逻辑加以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就会更客观、更科学,对专项转移支付则应有所控制、合理归并。另外,要及时下达,使地方得以与其他预算内容相协调。

  “同时,还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进而才可以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关键词:收入分配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税收调节贫富差距

  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分好社会财富 ‘蛋糕’,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培勇说。

  “这就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说,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外,还要创造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同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的难点在于再分配机制的重新构建。”他说,在再分配领域,政府可以通过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调节过大的贫富差距。比如说,调节收入分配,一定是要从富人那里多拿钱,通过政府转交给穷人,否则不叫调节收入分配。因此,税收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减少大众负担的间接税,加重富人的财产税、所得税等直接税。

  (本报记者 于 猛)

  

{Ky:PAGE}

 

  关键词:就业优先

  GDP增速放缓,就业目标并没有调低

  “2011年,我国实现新增就业人口1221万,这是自从有新增就业统计以来,实现就业人口最多的一年。这说明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实施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认为,扩大就业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今年GDP增速目标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目标并没有下调。这一方面鼓舞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党和政府把就业当作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在抓。”莫荣说。

  “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战略的提出对于促进就业,惠及民生意义非常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拉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加快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莫荣说。

  关键词:就业压力

  GDP目标下调0.5%,部分劳动者就业会受影响

  莫荣分析说,完成2012年的就业目标,可能要面临三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经济形势不确定对就业的影响。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化1%,可能会影响100多万人的就业。今年GDP增幅目标比去年下调0.5%,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必然会有部分劳动者就业受到影响。

  二是外贸出口预期减小。今年我们的外贸出口预期和去年相比减少了10%。外贸出口每下降1%,会影响20万人的就业。而且与外贸出口直接相关的企业比较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三是小微企业发展可能放缓。受经济形势和出口预期的双重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影响,这会给企业吸纳就业带来压力。

  关键词:政策扶持

  政策优惠打“组合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压力很大,办法也不少。”莫荣说,要克服这些压力,完成今年的就业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带动就业人口的增长。要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予其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使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业政策也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今年人社部计划在去年新增困难群众就业100万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万困难群众就业,共解决120万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这势必对推动就业、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

  “在增加就业的同时,报告还提出,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人力市场,加大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现有的劳动法相关政策,完善加强劳动监察制度,推进实名制就业,完善现有的社保体系,让劳动者得到更多保障。”莫荣说。

  (本报记者 丁 汀)

  

{Ky:PAGE}

 

  关键词:全民医保

  95%城乡居民有医保,基层医疗网基本建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说:“目前医保已经覆盖了95%的城乡居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我国从此迈入全民医保国家行列。”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政府设计了合理的服务项目,并投入了可观的财政资金,为全民购买服务,这是实施全民医疗保障的重要一步。”马进说。

  基层县、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切入口,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实现高效有序地运行,还必须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马进说,现在基层条件好了,但老百姓还千里迢迢地涌向大城市的医院,就是因为缺少全科医生这个健康“守门人”。马进认为,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让他们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这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病保障

  百姓最担心的大病救助逐步得到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对医保建设、大病救助做出了明确安排。马进认为,这充分表明国家要为百姓分担大病风险的决心。政府已开始主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逐步保障百姓最担心的大病。

  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完善,医保基金的“蓄水池”也在慢慢充盈,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今年,在几个病种实施救助成效明显的基础上,医保保障病种扩展至8类,肺癌等12类病种被列入救助试点范围。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关键词:“四个分开”

  今年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报告指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反映在公立医院。在过去3年中,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了“四个分开”的探索,包括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

  “大家感觉公立医院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城市在医药分开等方面有很大起色,如取消药品加成等。除了切断医药灰色利益链,他们在便民服务方面也有很多探索,比如推行预约挂号,实施优质护理工程等等。”马进说。

  今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先行推开。马进认为,县级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转换运行机制,改革医院的人事、分配、补偿制度;加强医疗服务监管,让专家、老百姓、有关人员参与到医院的监管中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激励医生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本报记者 李红梅)

  

{Ky:PAGE}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

  “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宋晓梧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我认为,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宋晓梧说。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宋晓梧认为,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

  宋晓梧建议,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本报记者 江 山 吴秋余)

  

{Ky:PAGE}

 

  关键词:700万套

  在建规模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今年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的任务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虽然数字看上去比去年的开工量要小,但加上前两年结转的项目,整体在建规模将超过1800万套,是历史之最。保持适度的新开工规模,充分考虑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只要今后几年年均开工规模不小于700万套,“十二五”的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在开工规模上,更要注重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郑新立说,今年在建规模大,重点是要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在建项目按计划、按时竣工。

  关键词:保障房制度

  完善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长效机制

  报告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

  郑新立指出,今年保障房建设和竣工都将进入高峰期,应设立专门的保障房管理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逐渐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环节转到管理环节上。

  郑新立认为,在建设方面,要重点确定保障房的面积标准,按照户型小、功能全、保基本的原则来设计保障房。“现在有些城市在建100平方米的保障房,这不符合保基本的原则,增加成本压力,也容易滋生寻租。”他指出,保障房选址应该尽可能与商品房配建,以加强各阶层融合,使大家共享公共设施。

  郑新立认为,今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比较乐观。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地方通过增加土地出让金的投入比例也可以解决一部分。“还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住房公积金增加支持力度,并探索社保基金等投入保障房。”他说。

  郑新立认为,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对象的准入门槛,加上阳光操作,是保证公平分配的关键。退出制度应更加人性化,避免一刀切,给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一个缓冲期。

  关键词:楼市调控

  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楼市调控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一旦放松,房价随时有可能大幅反弹,最终不仅普通百姓受伤害,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郑新立说,除了继续执行现有的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可以缓解未来的供求压力。

  郑新立表示,商品住宅与保障房相结合、买卖与租赁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将是我国住房制度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必须加强对住房问题的分类指导,早日让中低收入家庭能享受住房保障,有能力的家庭买到满意的商品房,愿意租房的家庭能租到稳定的住房,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有所居。”

  (本报记者 王 炜)

  本版图片均来自人民图片 版式设计:蔡华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