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过关心理 学者吁健全公平机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丽 编辑:闵美颖 2012-02-16 16:21:36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存在一种过关心理,为此不惜违反规则甚至突破法律底线:如有人为考级而抄袭作弊,有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突击,也有人为找到好工作而简历造假……这种不择手段、只为“过关”的现象,说到底就是“过关族”在为自己见不得光的行为寻找借口,显然会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众多不良影响。

  鲤鱼跃龙门,一过万事安。

  曾几何时,“跃龙门”竟已成为一些人的常态行为:面对人生的一些关键点,只要能达到“过”的最终目的,中间环节做了什么,都可忽略不计,甚至为此不惜突破法律底线。

  这种行为,就是过关心理的典型表现,也是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一种体现。

  闭门造车,吃力不讨好

  吴魁(化名)被辞退了。上海一所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杭州一家大型国企的内部培训师,一直是亲戚朋友眼中的好青年,但工作才一年多,他就被领导下了“逐客令”。

  吴魁在自己租的房内躺了两天两夜,脑海中不停浮现那天的场景:

  “乱七八糟,讲的是什么东西啊?”当时,吴魁正在为企业下属的一群管理人员讲有关“精益生产”课。讲课通知要求他到各企业调研一周,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整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而他没有这样做,只是借了几本书,闭门造车。才讲了十几分钟,底下就有人坐不住了,嘀咕不休。

  吴魁心里有些发虚,但向来自视甚高的他,不容许自己的权威受挑战:“你们听不懂,就不要在下面乱讲话。”

  “机床作业的时间要怎么安排?怎么评价供应商?这些你懂不懂?你讲课的都不懂,我们还来听什么?”底下吵成了一锅粥。

  “你趁早给我滚蛋!”这是上司对吴魁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击溃他自尊心和优越感的致命一击。

  。“我以为自己肯定能过关的。从小到大,我不知道闯过了多少关口,没想到这一跟头竟然栽得这么狠。”吴魁抬起头看了一下记者,又迅速低下头,眼神中掠过一丝羞愧。“要是先下去调查一下,就不至于产生现在这种后果了”,他踢着床前的拖鞋,顿了顿说道。

  吴魁是丽水人,出生于普通的职工家庭,从小懂事,成绩优异。当年,以高出一本线近30分的成绩被上海重点高校录取。刚踏进象牙塔时,他踌躇满志,每天不是在课堂就是泡在图书馆。但评奖学金时,他发现那些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作弊的人反而上了,自己却连三等奖学金都没有。

  “你傻啊,奖学金看成绩,更要看你的‘活动分’。考试嘛,临时抱抱佛脚,做做小抄,能过关就行。”寝室一位同学在陪他喝闷酒时吐露真言。

  从此,“过关”成了吴魁信奉的人生准则,也助他屡屡得逞。考试前,临时做点小动作,总能顺利过关;保研时,论文东拼西凑,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篇;求职时,在简历上杜撰了不少荣誉,还是找到了理想工作。

  “每次过关后,也会有忐忑,感到不安,但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吴魁对记者说,他准备再找份工作,踏踏实实地重新开始。

  功利作祟,底线被突破

  过关心理有多普遍?

  一项调查表明 ,95.6%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过关心理,其中53%的人认为,在各行各业都很严重。

  哪些群体的过关心理最严重?65.4%的人首选“大学生”,其次是“公务员”(65.1%),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43.3%)。接下来还有:企业管理者(39.5%)、医生(39.2%)、律师(32.7%)、企业员工(27.6%)等。

  如今的很多游戏,不少玩家为了过关,到处查找攻略,寻求捷径,甚至千方百计找来作弊器,目的就是先人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很多富有挑战却又牵涉切身利益的关口,努力想办法通过是人之常情,倘若也像玩游戏一样,不惜采取作弊等手段,则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当前社会作假之风的流行,使一些人非但没有以此为耻,还四处炫耀。调查发现,竟有84.2%的人坦言为了“过关”曾违反规则甚至突破底线。

  

{Ky:PAGE}

 

  调查还发现,78.0%的人认为,很多人为“过关”而不惜违反规则甚至突破底线,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心理”;73.6%的人觉得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所致”;49.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激烈”。

  学者认为,重结果、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泛功利化行为。而泛功利化行为的盛行,容易导致人们片面追求功利,对社会的公正原则提出巨大挑战。而公正是社会之基,公正原则的弱化将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受到挑战,特别当人们认识到通过一系列不规范的手段和途径,能得到同样的甚至更多利益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会发生,有些人就可能利用各种非正常的途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些老师为了评职称、拉项目,自己都抄袭、造假。这样的老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往往也会视而不见、姑息纵容。”有个研究生直言:“在一个不鼓励从善、守则的环境里,有品行的人会感觉活着很累很绝望。”

  在这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起了反面的示范作用,像油漆绿山、水泥路种菜等荒唐事就很典型。

  一官之失,一师之弊,仿效者众,短时间内危害难以肃清,最终影响的是世道人心,破坏的是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公平公正,关键看实绩

  过关心理生成的环境因素,可谓无处不在。最近有段视频就引起很多争议:

  在一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讲座上,老师煞有经验地告诉孩子,选择填空题时,对自己不会的题目不能放弃,而是判断一下选“对”和选“错”在已选题中的比例,选“对”多时就选“错”,选“错”多时就选“对”。

  必须承认,蒙也有蒙对的几率,这也许是应对考试的经验之谈,但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孔老夫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背离了教育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它让“是知也”的价值取向彻底崩溃,诱使那些孩子从小养成浮躁的习气,把蒙混过关作为遇事的第一反应,甚至为此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事实证明,为过关而造假、掩人耳目的行为,经不起时间考验,逃不过民众的眼睛。这些行为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导致“过不了关”,同时还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学者指出,随着我国个人诚信档案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年轻人应该明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和重要性,不要被一时利益冲昏头脑,断送美好的未来。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学会选择“对”的事情去做,不要老是责备环境使自己如何无奈。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勇于坚持自己原则很重要。这种也许不起眼的坚持,可以给自己,也给周边的人以信心。

  “过关族”,一过难了。要消除过关心理,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机制,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

  就如选拔干部,不能一考了之,不仅要在考场上“赛马”,还要在实践中“遛马”。通过考试将选拔出来的干部扶上马后,还要跟着“看”。“看”,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干部的后续监管和平时表现。“看”,要看他们的“坐”相,有无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官架子,时刻警醒他们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要看他们的形象,有无得意忘形、得志忘本的小人样,只顾骑马坐轿而忘记了公仆身份;要看他们的“做”相,能否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开工作局面,创出实绩,切实造福一方。只有让会考不会干的干部无法过关,才能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踏实干事的好氛围。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董海军:“过关”现象出现的主要责任不完全在个人,根本原因是社会大环境和机制存在问题。不可否认,当前社会有些领域缺少公平、公开的机制。有些人迫于压力,或看到其他人破坏规则而没有受到处罚,自己也选择违规以求利益最大化。只要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过关”心理就在所难免。(记者 张丽)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张丽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