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里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2-02-11 15:28:20
时刻新闻
—分享—

  良种良法和良田的同步推进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找准了这条路,就能在粮食稳定站在一万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遇灾减少损失,丰年更多增产

  春耕时节,农业部明确提出,今年春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2亿亩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6.58亿亩以上。这一部署意图很明确,就是要确保2012年粮食生产继续取得好收成。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获得“八连增”,粮食总产从8年前的8000亿斤达到2011年的11424亿斤,并且连续5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那么,粮食增产的潜力在哪里呢?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弄清楚制约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各种主要因素。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认为,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是粮食增产的硬约束。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亿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坚守这一底线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粮食“八连增”的过程中,面积虽然累计增加了1.67亿亩,但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占增产总量的贡献逐年减小。

  粗放经营是制约粮食增产的最大软约束。我国种植业集约化水平不高、土肥水种药等资源利用率低是长期存在的“瓶颈”。比如,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占世界35%,但利用率仅30%,比农业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我国每立方米灌溉水生产1公斤粮食,只有发达国家一半;我国农药利用率仅30%左右,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900亿斤左右,因病虫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透过这些硬约束和软约束,专家认为,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和最大潜力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从哪里着手?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直截了当地提出,粮食增产还是要依靠良种良法和良田。

  从良田来看,既要坚守耕地底线,尽可能挖掘存量,同时更要在耕地质量上下功夫。在存量上,要下力气摸清楚耕地底数。记者在一些地方了解到,这些年随着土地“四荒”整理,各地都整理出一定数量的耕地,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登记造册,造成实际上的耕地数量大于统计数字。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开发利用冬闲田等缓解耕地紧张。据调查,我国南方地区可利用的冬闲田有1亿多亩。

  在提高耕地质量上,现阶段我国很难通过休耕、轮耕等方式让耕地休养生息,但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效力、减少对土地的掠夺性、损伤性耕作。农业部透露,2012年配方施肥技术要推广到13亿亩。同时,可以通过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提高质量。研究表明,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至4倍。

  良种良法是增产潜力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河南、安徽等省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良种突破,安徽省实施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提升行动直接推动了“八连增”。陈萌山说,在我国粮食生产历史上,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都与重大突破性品种有关。以小麦为例,去年我国950个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安徽省测算,全省三大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只要达到周边江苏、河南地区水平,还可以增产300亿斤。

  良种先行,还需要良法配套。一些专家告诉记者,现阶段仅仅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比较困难,需要形成良种良法结合、农艺农机配套的技术体系。不过,良法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高精尖”技术,而是在田间地头很容易学会掌握的耕作方法。安徽省的农技员告诉记者,有的技术就是教农民把行距由8厘米提高到10厘米,就能增产。甘肃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的全膜双沟垄播技术,可使玉米增产40%以上,现在全省已扩大到1000多万亩,每年粮食总产增加30亿斤。

  同时,通过农机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肥药使用改进等综合措施,粮食增产的潜力将大大提高。据调查,仅病虫防治实行专业户化统防统治,每亩水稻就可增产50公斤以上,小麦可增产30公斤以上。

  因此,专家认为,良种良法和良田的同步推进是粮食增产的必由之路。找准了这条路,就能在粮食稳定站在一万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遇灾减少损失,丰年更多增产。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