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干部强则青年强。那么,青年干部何以自强?
自强始于自觉,即对改革与发展、历史与文化、规律与价值、责任与使命的先知先觉,主动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将宏大理想与微观现实结合起来,将当代现实和未来变革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就是要自觉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认清客观形势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要求探索传统改造、求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由此可见,青年干部只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自觉于时局的利弊,又积极于传统的因革,才能成为跨越并联结时代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讲究实事求是,检验青年干部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关键标准就看其如何认识现实,能否融入现实,怎样改造现实?从青年与现实的关系入手,有利于看清青年干部成长的诸多规律性问题。
青年干部要融入现实,就是要融入基层、融入国情。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且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为青年干部创业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力的释放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断产生新的压力和动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对发展方式形成了更为紧迫的倒逼,青年干部们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新问题。
求发展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资源要素更为稀缺、国际市场动荡反复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保稳定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底层诉求日益强烈、分配格局亟待调整、社会治理模式悄然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各阶层的各类权益、激发各类群体的发展活力、实现社会的动态平衡。
青年干部对形势的研判,不是简单的“好得很”或“糟得很”,而应从普遍广泛存在、具体形态各异的社会矛盾出发,从社会问题的“微循环”入手,着力从症结上解开各种“悖论”和“两难”的结扣。
“现实”不等于真理,实事求是更不是盲从于现实。青年干部融入现实,当然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但更应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对现实中一些负面消极、逆时代潮流的因素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中存在所谓灰色地带,一些地方在主流规则之外还潜在流行着上不了台面的“规矩”,这些官场的亚文化与青年的理想发生了激烈碰撞,让一些干部感到迷茫和失措。有的青年干部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但又迷信“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蛊惑,跑官要官甚至买官;有的面对企业和老板的贿金欲拒还迎,担心“不收钱就进不了圈子”“撕破脸坏了政企关系”……
这些干部走上歧途,关键原因在于对“现实”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他们敏锐地观测到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却把这些现象看成了主流和正道,进而走入误区。能识时务固然是俊杰,但如果把时务理解为旁门左道,则只能是“小聪明”。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庸俗的功利主义者,实事求是不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更包含责任担当和价值引领。为了“干成事”而牺牲原则与操守,收一时之效却留下永久的污点,这样的青年干部显然难以持续发展,纵有才干和理想也必然行之不远。
“现实”不是纯粹的经验,简单按经验办事也无法解决很多前所未有的实际问题。青年干部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可以借助各类手段了解到很多经验所不及的知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显得越来越必要。青年干部不仅要埋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以国际视野来看待当下各项具体工作,在比较中探索最有效的方法。
中央提倡领导干部多学习外语,青年干部尤其应加强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同时,中央领导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青年干部要面向未来,更应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有资治道的本土资源,并推动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对于青年干部而言,“现实”的深层次含义是“未来”。如何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治理模式变革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判断未来,着眼未来反观现实,是青年干部不能回避的问题。
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要求青年既能准确把握当下又能创造性地推动变革,构建体系化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需要青年在准确理解中央改革部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有序推动发展,以改革谋实效,以实效证改革。
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青年干部虽然大多还处在各领域的基层岗位,但十分需要用全局思想和战略思维来指导所在部门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基层的青年干部,从实践中探索与发现了许多可贵的草根智慧,其中蕴含的火花将为未来中国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半月谈网记者 贺大为)
来源:半月谈
作者:贺大为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