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文艺界人士纷纷表示,要积极贯彻全会精神,为弘扬主流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推出精品要根植生活坚定理想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艺界人士对这一论断十分感慨。
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艺术一级导演尤小刚极为认同这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创作优秀作品是很艰苦的工作,精神产品的产生不能简单用量化的标准来考虑,一是需要国家政策上的鼓励,二是需要人才上的培养,三是靠国家在文化产品发展上的科学规划。
“需要一些有经验的、有责任感的文艺专家、文化专家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宏观指导。文艺创作不能一窝蜂,这样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精品的。”
尤小刚说,对于文化领域创作,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规划和推广,千万不要去做追星的事。正在安徽滁州参加中国农民歌会的尤小刚,盛赞歌会体现了群众参与:“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这些年政府不惜资金投入,将各地院团、剧院的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作家彭学明认为,优秀文艺精品源源不断出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繁荣的象征。要出文艺精品,首先应该坚持文学操守,坚持文学良知,坚持文学理想。如果作家缺失了这些,只跟着所谓的市场走,肯定远离时代,远离老百姓,肯定不会产生好作品;第二,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物欲和功利的诱惑;第三,作品应该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深植泥土,感受民众的呼吸。
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歌唱家郁钧剑说,中国文联演艺中心将贯彻全会精神,更好地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艺精神食粮,为弘扬主流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说,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否则势必会导致恶俗现象的泛滥。
大发展大繁荣要有充足人才储备
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文艺界人士对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的论述高度认同和关注,并就如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梁晓声说,加快人才培养要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结合起来,目前,文化发展繁荣不只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事情,与高等教育关系很大。高校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目前存在一定脱节,高校毕业的文化人才必须在实训基地重新“回炉”,才可为企业在一线使用。这种现象在动漫游戏行业、新媒体行业、网络传播行业等新兴行业比较突出。大学不只是提供文化繁荣发展的消费人群,更应成为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创造主体。
他建议:第一,逐步改变大学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如果未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产值要有成倍增长,就业人员也会成倍增长,而大学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大学今后的教育改革也应该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艺术传播等方面课程的教育培养,以利于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意生产的高水平人才。第二,应该加大对艺术类院校的投入,也包括对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院系的投入,提高高等教育中的艺术类、文化创意类和产业类的教育质量水准,培育重点学科基地,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文化走出去要有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
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这让文艺界人士振奋不已,他们纷纷为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献计献策。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民营电影公司、博纳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冬说,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近1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现在中国虽然是电影大国,却还不是电影强国。
他认为,落实全会精神,中国电影业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以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尽快提高中国电影的制作质量和技术手段,缩小与电影强国的差距;二是积极利用国际影展和平台推广中国电影,让中国电影成为海外买家的抢手产品;三是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公司合拍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进入全球电影的商业发行体系,更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和精神内涵。
尤小刚说,文化产品走出去需要以对方的消费来考虑、定位,但如果光是向别人学,人家也就没有必要需求你。文化走出去首先必须要有非常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化产品真正具有吸引力,也才能形成真正的软实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白瀛、廖翊)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瀛 廖翊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