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昌市,一个紧临长江、隔鄱阳湖上百里、只有13.8万人的小城,不产“鄱阳湖龙虾”,却耗资600余万元大张旗鼓地办起了“首届鄱阳湖龙虾节”,结果想“造势”却“肇事”,200多人参加“万人龙虾宴”导致急性肠胃炎入院治疗,百姓怨声载道。(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名为“鄱阳湖龙虾节”,但此地并不产“鄱阳湖龙虾”,没有优势产业与特色资源、文化为依托,节会纯属无中生有,显得随意轻率。而一个小城耗费巨资办节,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作支撑,结果引发公共卫生事件,200多人患病住院。如此节会,既劳民伤财,又自毁形象,可以说“不经济”“不划算”到家了。
现实中,像瑞昌市这样热衷于“造势”的节会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到服装节、旅游节、民歌节,小到樱桃节、柿子节、蔬菜节,全力造势、借节扬名是举办节会直接动因。这些节会,有的是依托本地资源、产业优势,算是师出有名、相得益彰;有的则纯属为了炒作,堪称是无风起浪、无中生有;有的甚至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好大喜功、贪大求洋、名不副实。据报道,仅贵州省某地一年冠以“中国”名称的“节会”就有十多个,仅“歌星”出场费、搭舞台一次就耗资好几十万元。有些地方二级城市一年的各种节会就达30个之多,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的节会动辄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其中真正能够收支平衡的寥寥无几,大多是赔本赚吆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金全曾指出,近年来展览、节会每年以大于20%的速度递增,但许多地方政府,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公司,能够盈利的节会少之又少,“展会行业繁荣的背后至少有30%在赔钱。”
眼下许多“不经济”的节会四处流行、泛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强烈的办节冲动相比,节制力量、制约机制明显匮乏。许多地方筹办一个重大节会,常常是很小范围内的决策,往往并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没有认真征求专家、学者意见,没有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也没有严格的经费预算与有效的监督管理,办节门槛之低、“环境”之宽松让办节易如反掌,而服务经济发展的由头,更使得办节的正当性牢不可破。
不可否认,成功的节会的确具有极强的综合经济效应,但以为节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在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审慎分析、周密策划,尤其是没有相对健全的评估、制约、监督机制的前提下,就亦步亦趋、跟风办节,必然会导致节会泛滥,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损失,损害政府部门决策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尹于世)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尹于世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