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春玲 编辑:闵美颖 2011-05-26 15:23:06
时刻新闻
—分享—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明显增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内部各种具体矛盾呈现出热点多、燃点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应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领域出现复杂情况,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流动、阶层变动不断呈现出新特点。与社会领域快速变化的形势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创新。在思想观念上,应努力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管理主体上,应努力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应努力实现从重管制控制向重协商协调转变,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应努力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在管理手段上,应努力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坚持共建共享,大力营造知法守法、诚信文明的社会氛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持之以恒地开展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创建活动,弘扬知法守法、诚信文明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首先,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应紧密结合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坚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满足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做到宣教内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教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让法律意识入脑入心,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环境。其次,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应通过开展“讲诚信、树新风”系列活动,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先导,以商务诚信建设为重点,以个人诚信建设为基础,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诚信风尚。第三,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发扬奉献精神,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朱春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春玲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