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软实力:跨越发展的硬支撑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袁北星 编辑:闵美颖 2011-05-12 16:19:32
时刻新闻
—分享—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切实要求。当前,湖北正处于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度重视并奋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着眼点。

  以引领社会思想为核心,建设发展文化,不断提高文化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经济“硬实力”,也包括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后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持久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作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众的思想状态、意志品格和价值追求,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凝聚力是团结和聚集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内聚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湖北肩负着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重任,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湖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增强文化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构建适应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文化。发展文化是具有荆楚风格、湖北气派、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湖北先进文化,以此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才能增强湖北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力。要通过提炼和优化荆楚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发展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培育开放包容、竞争合作、宽松开明、宽容大气、亲商利商、共赢、求实、先舍后得等有利于发展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要积极探索用发展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有力抵制各种不利于发展的错误观念和落后思想的影响,使发展文化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将民心、民力、民愿凝聚在跨越式发展的旗帜下,引领全省人民共享尊严、共谋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以促进跨越发展为核心,培育湖北精神,不断提高文化支撑力

  区域的魅力和吸引力首先在于其鲜明的区域形象,而区域形象的构建则有赖于足以彰显区域特质、支撑区域发展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区域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生动展现。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在荆楚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北人文精神。湖北人文精神是湖北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湖北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湖北人民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和本质特征,是维系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提出了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激发了全省人民建设湖北、发展湖北的热情和智慧,为实现湖北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中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湖北精神大讨论,振奋了全省人民的斗志,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强调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出要大力弘扬荆楚先民坚韧不拔的先进精神、老区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1998抗洪精神,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提炼和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摈弃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倡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破除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倡导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克服小进则满的思想惰性,倡导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反对自以为是的狭隘心理,倡导互谅互让的合作精神;克服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倾向,倡导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今天,跨越式发展已经高标在“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跨越式发展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目标追求,是一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湖北实际的超常规、创新型发展思路和模式,更需要构建善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变化、务实求实的文化心态,需要形成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需要培育为全省人民所认同和践行的湖北精神。为此,要树立有利于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培育和弘扬有利于发展的湖北精神,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使之成为跨越发展的硬支撑。要坚持不懈地用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鼓舞斗志,用开放开明的核心理念引领风尚,不断树立和增强全省人民对实现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以营造文化环境为核心,提升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

  文化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品格和气派。区域发展的文化环境营造得如何,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程度如何,是检验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文化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释放人们创造激情并提升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耐人寻味的“李约瑟难题”指出:为什么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创造远远超过欧洲?为什么近代以来科技创新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除了自然、制度、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文化亦被认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明清以来,汉口是“楚中第一繁盛”处,经济发展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拥有“东方芝加哥”的美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武汉是中国沟通世界的港口、中国铁路系统的中心、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他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可见近代以来武汉的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之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在许多领域创造了全国第一,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有益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和湖北特色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路。但湖北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心态上。尽管这种差距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其根源却与文明素质的提升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人,实现湖北跨越发展关键在人。没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跨越发展便是一句空话。而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固然奠基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又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伦理思想朝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方向转变。因此,在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全省人民的文明素质,积极培育奋发有为、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和理想人格,形成推动湖北跨越发展的文化环境。

  以实现文化惠民为核心,改善文化民生,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探索与实践,湖北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拓宽发展视野和发展途径,推动我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要继续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文化需求,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全省人民高质量、高品位、个性化的文化选择、文化追求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充分挖掘利用荆楚文化资源,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力度,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艺术生产管理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湖北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力量,精心举办基层欢迎、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打造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渠道和平台。总的来说,以实现文化惠民为核心,以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以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作为主攻方向,找准我省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改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有效供给,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未来我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突出任务。

  以占有市场份额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

  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互动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区域间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证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依靠单纯的文化理念来提高,必须借助于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有效载体来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举措,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湖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湖北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从2006年的286.03亿元快速跃升至2009年的556.55亿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306.25亿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键是要把璀璨多姿、内涵深厚的荆楚文化资源、文化精神底蕴转化为现实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但目前情况来看,荆楚文化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湖北文化产业的优势。文化竞争力是依靠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被消费来实现的,其前提就是有足够数量的主流文化产品占据市场份额。这不仅是凝聚全省人民发展激情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新跨越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输出具有荆楚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内容,才能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把握文化话语权,真正完成湖北作为“重要战略支点”的文化表达。

  以塑造湖北形象为核心,提升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既是一场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也是一场整合资源、更新自我、提升整体形象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不仅能启蒙心智、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更能使人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归依。研究表明,人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与幸福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文化软实力。仅仅只有物质上的丰富,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就不能让人真正感到幸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人们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困惑和精神焦虑,这就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关注人民群众精神家园建设的层面,要发挥文化所具备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作用,更好地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滋养人生。提高湖北文化软实力,既是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又是关系文化民生的幸福指数。提高湖北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要继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用新的平台、新的载体、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消费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要通过树立湖北形象,提升湖北人的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激发建设家乡、发展湖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湖北文化形象,是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和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支撑,也是切实可期的发展路径。可利用媒体在相关网站开展“最能代表湖北形象”的调查,三峡工程、武当山、神农架、黄鹤楼、屈原等等,最能代表湖北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应反映出人们对湖北形象的精神期待和心理认可。如果对湖北形象的提炼不准确,宣传不到位,就会使得人们对湖北形象的认识有偏差,会在相当程度上损害湖北的软实力竞争。

  文化已越来越成为受到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基础作用,经济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越来越有力的话语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要提高湖北文化软实力,必须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当人们在确认湖北的经济实力之后,必将对荆楚文化的价值产生更高程度上的认同。

  (作者系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袁北星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