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把发展农村公路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城镇化战略和投资拉动政策、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了县道改造、通乡油路建设、通村油路建设“三大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3万公里,占全省路网的86.4%。我省农村地区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中也存在建设标准偏低、资金投入不足、养护管理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公路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鉴于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确保质量。
在制定路网建设规划时,既要考虑当地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又要考虑国、省干线公路布局。在确定建设标准时,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发展,并尽量提高建设标准。在安排建设项目时,首先应为资源丰富、无路少路的山岭地区和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的坝上地区安排新改建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其次要对车流量大、有路难行、通而不畅的路段,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升级改造工程;同时,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的村与村之间、村与重要节点之间的联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在实施路网建设规划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确保质量。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我省公路建设预计投资2650亿元,占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资总额的81.5%。有关部门应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的实际情况,在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的分配上,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所占的比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其中,对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公路项目应优先给予安排,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降低配套资金要求或取消配套资金。
各级政府应增强责任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将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有关部门还应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收民间资本。资金管理部门应强化责任意识,对省财政拨付的补助资金和各级政府安排的配套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到位并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一是健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各级政府应逐级签订农村公路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对于村道建设,各乡(镇)应就每个项目明确责任人,由乡(镇)领导成员包路,项目所在村的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将责任以文件形式落实到人。同时,要建立健全施工档案,把每一项工程的各项信息记录在案,把相关文件和资料整理归档,以便备查。二是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的监管力度。交通主管部门应不断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审查招投标单位的资质,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纪检、审计等部门应全程跟踪监督检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建设优质工程。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