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认识“贫困人口重返一亿”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余闻 编辑:闵美颖 2011-05-03 08:59:15
时刻新闻
—分享—

  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前不久透露,2011年贫困标准有望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现行 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受此影响,中国的贫困人口总数将大增,由目前的2688万人增加到近1亿。中国的减贫事业将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我看来,贫困人口重返 1亿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不过是对中国的贫困现状回到一种更接近真实的常识认知,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减贫成就的抹杀。正如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的那样,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成就的70%左右来自中国,想来谁也不会否认这点。但是,亦要承认,我们的贫困标准线长期以来是比较低的,看不到这点也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世界贫困人口的衡量,各国采用的标准不一样,联合国的标准是,每人每日1美元的消费水准,在这以下属于贫困人口。改革以来,我国最早制定的扶贫标准是年收入 300元左右,2006年调整到785元,2007年进一步调整到1076元,2008年再上调为目前的1196元,可见,扶贫标准虽几经调整,但标准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在实行减贫任务初期,由于贫困人口总量大,而且那时人们的生活普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贫困线标准定得过高不利于鼓舞士气,而且亦有客观的难度,因而尚可理解的话,那么,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贫困线标准还固守在一个较低水平,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当然不是没有提高扶贫标准,而是提高的幅度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它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穷人“被脱贫”了,从而不利于对贫困问题的真正解决。因为它会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误以为,现在没有贫困问题了,从而把本该用于扶贫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其他事情上,甚至用于官员的“三公”消费,导致铺张浪费。

  所以,提高贫困线标准,不过是在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有助于各级政府和官员重视贫困问题,制止许多头脑发热的行为和盲目乐观的举动,以更诚实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贫困问题。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国际上鼓噪着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一些国家纷纷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国内也有一些盲目乐观的声音。将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让世人看到,中国还有上亿人口的贫困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清醒地认识中国的现实,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是很有必要的。

  贫困是个历史概念,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含义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无论是联合国的标准还是我们现在的标准,都指的是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所需要的收入,亦即绝对贫困标准,或者生存贫困标准。但显然,社会发展到今天,扶贫的标准不能再满足于用人们能吃上饭、穿上衣就行了,必须反映人们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如林嘉騋所说,是要让贫困人口过得更好,而不是解决简单的衣食问题。否则,社会就没有进步了。

  另一方面,扶贫和其他事情一样,也存在一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即越到后来,剩下的贫困人口问题越难解决,或者解决的成本越大。例如,2000年以来,虽然国家的扶贫资金在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每年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数字却不断下降。这种情况下,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必须提高扶贫标准。

  事实上,尽管2011年的扶贫新标准大幅上升,但和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甚至仍低于印度。按照购买力平价,印度的扶贫标准大致接近人均每天消费1.2美元的水平,而我们现在的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只相当于每天0.89美元的水平。所以,上亿贫困人口的存在,客观上能够促使政府不懈怠,时刻提醒自己还肩负着一副沉甸甸的减贫重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余闻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