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终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他的《大众哲学》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 是为适应当时革命的现实迫切需要而写的,距今已有70多年,但是书中提出和展现了许多新颖而有价值的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尤其是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一、要在结合历史背景、把握时代特征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使中国识字不多的劳动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先进的思想理论武器,并转换成巨大的力量,便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要考虑的问题。艾思奇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牢牢把握住时代特征,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方法,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抽象、深奥的哲学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以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这种情况下,艾思奇撰写并发表了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著作《大众哲学》。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人民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普遍提高,思想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社会个体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多元化态势。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加上部分地方官僚主义盛行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得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尖锐,大大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公信力。我们要认真分析所处时代的阶段性特征,从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用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当前的发展,真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变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引导党员干部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于民作为重大责任,切实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二、要在努力改进文风、贴近群众生活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文风好坏直接决定着理论大众化的成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当哲学贴近生活且采取大众化或通俗形式来表达时,哲学就会成为受欢迎的大众哲学。李公朴教授1935年12月在《大众哲学》(原书名为《哲学讲话》)第一版编者序里这样评价:“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力气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宣传的基础应该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和觉悟水平,应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努力做到简明而又不简单化,生动活泼而又不庸俗化,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群众路线,切实保证人民大众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得到最大的实惠。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艾思奇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脱离群众,就没有生命了。哲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地;群众离开了哲学,就失去了自身解放的头脑,只有把哲学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正确道路。” 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环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关注,贴近生活,亲近大众,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用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切实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的生活,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谈群众关心的问题,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出来。在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又不断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推向深入,推向更深层次。
三、要在关注民众心理、着力排疑解难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并以对现实的人的生存与自由发展的关怀为己任。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同时也成为理论自身发展的桎梏,严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关注难点热点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解答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理论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掌握。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社会个体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多元化态势。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文化观念,都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中。落后与先进、守旧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都导致了极其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使社会个体在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失衡时,感到价值选择的困难,精神寄托上的无助,行为上的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各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真切地反映时代精神,回应社会大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大众广泛接受并认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再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一脉相承,都源自于多姿多彩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反映着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美好的应然追求,所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类社会和大众现实的生活一道,永远向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汲取人类文明和中华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中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所信仰的理论,能应用、会应用的理论。
四、要在拓展传播渠道、用好大众传媒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推动理论大众化方面之所以取得成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除了与他本人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实际需求分不开之外,虽然当时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新的传播方式刚刚开始广泛启用,但已经开始显示出自己作为大众传媒的特性和优势。艾思奇的多数论著首先就是在报刊上发表的,没有这样一些重要中介,马克思主义就难以在人民群众中传播,而且也不会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如今社会传媒方式多样化,信息量大,其中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成为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大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对社会政治事件发生发展以及走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党和政府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在突尼斯、埃及等地发生的骚乱事件中,微博客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的影响巨大。网络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我们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的结合起来,各展所长,形成合力。继续发挥好报刊、图书、广播、电视在理论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讲究宣传艺术,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技术先进一批有影响的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的品牌。充分利用一些新兴媒体的优势,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崭新平台。同时,努力创建出一批思想理论类网站,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各自优势。使它成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阵营。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讲师)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王红梅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