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郭建宁:当前理论研究热点的冷思考

来源:前线 编辑:闵美颖 2011-03-12 15:34:56
时刻新闻
—分享—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扎实研究、深入解答。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辨析,三是国学热、孔子热,四是文化软实力。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总体趋势是:

  第一,深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以来,理论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点、内容、结构、特征以及发展过程和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重要进展。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专门研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里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为例,现在一般说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关键是党。这都没有问题,但核心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不是以人为本?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是以人为本。因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第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成果、两个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理念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研究的亮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理论工作者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书籍就是代表性成果之一。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防止庸俗化;二是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防止经院化;三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化。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相结合是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精神家园”的提法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就一定要中国化,就一定要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一定要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就一定要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有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构架;其次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再次要既有侧重又相互促进。

 

 

 

 

{Ky:PAGE}

 

 

 

 

 

       慎用“中国模式”提法

  随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原本就引人关注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更加令人瞩目,不仅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焦点,也是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文章很多。我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慎用“中国模式”表述。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的,而“道路”则表示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和风险。要有忧患意识,我们决不能陶醉于“中国模式”沾沾自喜,而要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推出新的举措,以取得新的进展,开创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学者多有不同看法,比如有的归纳为“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官民一体”、“举国体制”等。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深入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化模式还是经济增长模式”、“是改革开放30年的模式还是长期发展的模式”、“是仅适合中国的模式还是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模式”。我认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最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索性和多样性。

  此外,“中国模式”的讨论还与凝聚“再改革”共识相关。我认为,“再改革”的理念、思路和着力点,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利益协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理性看待国学热、孔子热

  《光明日报》曾发表几位著名高校校长的访谈,提出要为国学上“户口”,即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位名录上有“户口”,成为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那样的“一级学科”。

  2010年,国学热、孔子热势头不减,俨然成为令人关注的人文景观。年初,电影《孔子》在全国上映。另据报道,电影《孔子前传》和电视剧《孔子》也在筹拍中;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动画片《孔子》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2011年1月,天安门广场东侧竖起了孔子像,引发不同议论。

  

{Ky:PAGE}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孔子热?我认为,要把握好几点:

  第一,充分肯定儒学、国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儒学在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在遏制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方面,将起到其他学说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儒学、国学、孔子的大众化有许多启示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可以说,儒学、国学、孔子已经大体实现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从少儿读经到董事长班,从孔子学校到电影《孔子》,从于丹说《论语》到王蒙讲《老子》,从傅佩荣讲国学到杜维明、范曾“天与人”对话。一句话,五四运动以来,孔子从未像今天这样红火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汲取有益经验。

  第三,冷静对待国学热。当前突出文化传承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在一些人的运作下,国学热变了味,变得太功利。所谓“国学也是生产力”,说到底就是把国学变成摇钱树,这自然引起诸多质疑、不满:这种国学热究竟是“普及还是圈钱,是做学问还是作秀”?

  第四,对儒学、国学要有科学态度。儒学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过去试图在多元文化中消灭儒学这一元是不足取的,今天如果试图以儒学这一元取代他元也是不科学的。换言之,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儒学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既不要自卑,也不能自大,而要自信、自觉。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21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等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和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也是文化繁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般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三个标志:一是一流的文化设施;二是一流的文化作品,这里的作品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包括诸如法兰克福书展、维也纳音乐会等名牌文化活动;三是一流的文化人物或学者。

  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要着力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二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或者说新文化)的关系。只讲传统文化是片面的,不足以彰显我国文化的整体,不足以全面展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三是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四是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功利化、低俗化现象屡见不鲜。

来源:前线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