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方面侧重不同而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中国问题”,即面向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着眼于“时代问题”,即面向时代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于“普及问题”,即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三化”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不脱离”,即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脱离时代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情结”、“时代情结”和“大众情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结合”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基本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具体实际是事物的特殊情况及差异性。在形成基本原理的研究过程中,是经过抽象的,舍弃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概括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当基本原理回到现实中,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时,又必须“还原”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约束条件”。“基本原理+约束条件”就是“结合”,这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实际情况中的,总是受特殊条件约束的。脱离具体情况,不受特殊条件约束的抽象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为了有效从事实践活动,人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只掌握普遍规律,不对事物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不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是难以有效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而且往往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不论是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以至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基本原理+约束条件”都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论问题。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虽然掌握了基本原理,了解普遍规律,但不能用基本原理分析事物的特殊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脱离客观实际。经验主义的主要表现则是忽视事物的普遍规律,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同样难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原理+约束条件”是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反映,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教训就是教条主义,空谈“原理”,脱离“实际”,党的理论在某些时期和阶段脱离我国具体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失误。经验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改革理论、发展理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是我党的宝贵理论财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里包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创新和发展→应用”。首先是“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离开马克思主义讲“中国化”,实际上是隐藏着要把别的“主义”中国化的倾向,淡化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而忽视甚至反对“中国化”,固守一些已经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教条。其次是“创新”和“发展”。我们经常讲“理论创新”,但为什么要推进理论创新?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才能提高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中国具体实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的差异往往是很大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假如“具体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原有理论就够用了,也就不需要理论创新,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动态历史进程。创新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是对创新成果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强调过程,发展强调结果。再次是“应用”。我们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形成新理论本身,而在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进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落后于时代发展,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揭示时代发展趋势、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性思想理论竞争的必然要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世界情况还是国内情况,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断产生新特征,不断出现新规律。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探索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加速化、多样化发展特征,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在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各种思想理论的竞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党的先进性”,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考察,而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是最基础的层次,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其他方面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面对世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沉湎于过时陈旧的理论教条;如果排斥新信息,不善于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如果回避挑战和考验,不敢参与国际国内思想理论领域的竞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发展。封闭的理论必然导致自我僵化,必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最终被淘汰。开放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胸怀和理论勇气的体现,要在开放中吸纳,在开放中竞争,在开放中发展。
第二,概括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即对时代发展状况进行理论概括,其成果表现为形成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规律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当代世界发展变化作现象描述,而要深入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的时代现象,把握时代本质和时代规律。当代世界,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军事活动等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探索研究的基本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批判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应用现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更要从分析实际问题中概括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第三,预见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特征。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的预见性。如果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总是“放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其作用就会大大减弱。所谓预见性,就是在把握当代世界发展基本规律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决策要具有科学的超前性,这种决策超前性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和愿望,其基础就是理论的科学预见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满足于“事后总结”,不能只是“跟着时代走”,而要“领着时代走”。“跟着时代走”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而“领着时代走”则具有主动性、超前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要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对社会发展进步要在思想理论上发挥指导作用,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学习、普遍理解、普遍运用的过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进行思维活动、有效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必须经过大众化这个重要途径。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反之,如果只被少数人了解和掌握,其社会作用将是微弱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动参与思想理论领域竞争,争夺社会思想影响空间,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难以巩固。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任务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顺利推进,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掌握、不能自觉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四个主要问题。第一,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竞争,争夺社会思想空间;第二,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我们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难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说服力不强;第三,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淡化甚至抵触的态度;第四,大众化的途径和手段问题,传统手段难以简单采用,新的手段需要探索。
针对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习、宣传和研究。第一,理论学习要强化组织性。要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机关,特别是在青年、党员和干部中,要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活动。学习靠自觉,但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措施,简单提要求和号召,是不可能产生切实效果的。有组织的学习就是“灌输”。从一般意义上说,“灌输”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就是向头脑输入信息,这就是“灌输”。没有灌输,任何学习活动都无法进行。“灌输”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灌输”要辨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列宁认为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必须“灌输”。邓小平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必要的“灌输”。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机械的、枯燥的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确实不好。生动的、说理的、艺术化的灌输,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第二,理论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宣传与学习有所不同。有组织的学习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而宣传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宣传追求广泛性,但必须以吸引力为基础,没有吸引力,最终达不到广泛性的效果。宣传的关键是增强吸引力,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形象生动、说理充分、征服人心,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三,要注意科学理论的通俗化、常识化表达问题。当前,理论学习和宣传效果不好,一个主要问题是“文风”和“话风”不好。实现理论表达方式通俗化、常识化,要摆脱“过度学术化”和“枯燥口号化”两种现象。改进文风和话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三化”应该同时推进,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是核心,“大众化”是归宿。“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大众化”提供理论资源,“大众化”则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历史过程,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方面侧重不同而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中国问题”,即面向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着眼于“时代问题”,即面向时代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于“普及问题”,即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三化”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不脱离”,即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脱离时代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情结”、“时代情结”和“大众情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结合”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基本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具体实际是事物的特殊情况及差异性。在形成基本原理的研究过程中,是经过抽象的,舍弃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概括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当基本原理回到现实中,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时,又必须“还原”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约束条件”。“基本原理+约束条件”就是“结合”,这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实际情况中的,总是受特殊条件约束的。脱离具体情况,不受特殊条件约束的抽象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为了有效从事实践活动,人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只掌握普遍规律,不对事物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不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是难以有效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而且往往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不论是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以至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基本原理+约束条件”都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论问题。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虽然掌握了基本原理,了解普遍规律,但不能用基本原理分析事物的特殊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脱离客观实际。经验主义的主要表现则是忽视事物的普遍规律,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同样难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原理+约束条件”是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反映,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教训就是教条主义,空谈“原理”,脱离“实际”,党的理论在某些时期和阶段脱离我国具体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失误。经验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改革理论、发展理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是我党的宝贵理论财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里包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创新和发展→应用”。首先是“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离开马克思主义讲“中国化”,实际上是隐藏着要把别的“主义”中国化的倾向,淡化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而忽视甚至反对“中国化”,固守一些已经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教条。其次是“创新”和“发展”。我们经常讲“理论创新”,但为什么要推进理论创新?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才能提高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中国具体实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的差异往往是很大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假如“具体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原有理论就够用了,也就不需要理论创新,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动态历史进程。创新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是对创新成果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强调过程,发展强调结果。再次是“应用”。我们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形成新理论本身,而在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进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落后于时代发展,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揭示时代发展趋势、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性思想理论竞争的必然要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世界情况还是国内情况,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断产生新特征,不断出现新规律。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探索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加速化、多样化发展特征,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在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各种思想理论的竞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党的先进性”,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考察,而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是最基础的层次,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其他方面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面对世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沉湎于过时陈旧的理论教条;如果排斥新信息,不善于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如果回避挑战和考验,不敢参与国际国内思想理论领域的竞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发展。封闭的理论必然导致自我僵化,必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最终被淘汰。开放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胸怀和理论勇气的体现,要在开放中吸纳,在开放中竞争,在开放中发展。
第二,概括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即对时代发展状况进行理论概括,其成果表现为形成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规律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当代世界发展变化作现象描述,而要深入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的时代现象,把握时代本质和时代规律。当代世界,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军事活动等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探索研究的基本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批判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应用现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更要从分析实际问题中概括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第三,预见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特征。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的预见性。如果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总是“放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其作用就会大大减弱。所谓预见性,就是在把握当代世界发展基本规律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决策要具有科学的超前性,这种决策超前性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和愿望,其基础就是理论的科学预见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满足于“事后总结”,不能只是“跟着时代走”,而要“领着时代走”。“跟着时代走”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而“领着时代走”则具有主动性、超前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要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对社会发展进步要在思想理论上发挥指导作用,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学习、普遍理解、普遍运用的过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进行思维活动、有效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必须经过大众化这个重要途径。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反之,如果只被少数人了解和掌握,其社会作用将是微弱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动参与思想理论领域竞争,争夺社会思想影响空间,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难以巩固。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任务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顺利推进,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掌握、不能自觉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四个主要问题。第一,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竞争,争夺社会思想空间;第二,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我们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难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说服力不强;第三,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淡化甚至抵触的态度;第四,大众化的途径和手段问题,传统手段难以简单采用,新的手段需要探索。
针对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习、宣传和研究。第一,理论学习要强化组织性。要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机关,特别是在青年、党员和干部中,要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活动。学习靠自觉,但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措施,简单提要求和号召,是不可能产生切实效果的。有组织的学习就是“灌输”。从一般意义上说,“灌输”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就是向头脑输入信息,这就是“灌输”。没有灌输,任何学习活动都无法进行。“灌输”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灌输”要辨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列宁认为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必须“灌输”。邓小平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必要的“灌输”。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机械的、枯燥的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确实不好。生动的、说理的、艺术化的灌输,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第二,理论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宣传与学习有所不同。有组织的学习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而宣传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宣传追求广泛性,但必须以吸引力为基础,没有吸引力,最终达不到广泛性的效果。宣传的关键是增强吸引力,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形象生动、说理充分、征服人心,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三,要注意科学理论的通俗化、常识化表达问题。当前,理论学习和宣传效果不好,一个主要问题是“文风”和“话风”不好。实现理论表达方式通俗化、常识化,要摆脱“过度学术化”和“枯燥口号化”两种现象。改进文风和话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三化”应该同时推进,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是核心,“大众化”是归宿。“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大众化”提供理论资源,“大众化”则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历史过程,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方面侧重不同而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中国问题”,即面向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着眼于“时代问题”,即面向时代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眼于“普及问题”,即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这“三化”的实质,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不脱离”,即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脱离时代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有“中国情结”、“时代情结”和“大众情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结合”问题,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基本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具体实际是事物的特殊情况及差异性。在形成基本原理的研究过程中,是经过抽象的,舍弃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概括出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当基本原理回到现实中,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时,又必须“还原”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种特殊性和差异性,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约束条件”。“基本原理+约束条件”就是“结合”,这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实际情况中的,总是受特殊条件约束的。脱离具体情况,不受特殊条件约束的抽象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为了有效从事实践活动,人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制定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只掌握普遍规律,不对事物的特殊情况进行研究,不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是难以有效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而且往往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不论是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以至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基本原理+约束条件”都是一个普遍的方法论问题。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虽然掌握了基本原理,了解普遍规律,但不能用基本原理分析事物的特殊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脱离客观实际。经验主义的主要表现则是忽视事物的普遍规律,只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同样难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原理+约束条件”是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反映,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教训就是教条主义,空谈“原理”,脱离“实际”,党的理论在某些时期和阶段脱离我国具体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失误。经验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改革理论、发展理论,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是我党的宝贵理论财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里包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创新和发展→应用”。首先是“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离开马克思主义讲“中国化”,实际上是隐藏着要把别的“主义”中国化的倾向,淡化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而忽视甚至反对“中国化”,固守一些已经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教条。其次是“创新”和“发展”。我们经常讲“理论创新”,但为什么要推进理论创新?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才能提高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中国具体实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的差异往往是很大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依据。假如“具体实际”是静止不变的,原有理论就够用了,也就不需要理论创新,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具体实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动态历史进程。创新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是对创新成果的巩固和应用;创新强调过程,发展强调结果。再次是“应用”。我们党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形成新理论本身,而在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动,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进程。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我们党的理论不能落后于时代发展,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揭示时代发展趋势、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性思想理论竞争的必然要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是世界情况还是国内情况,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断产生新特征,不断出现新规律。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探索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加速化、多样化发展特征,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在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各种思想理论的竞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党的先进性”,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考察,而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是最基础的层次,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其他方面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根本意义就在于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面对世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沉湎于过时陈旧的理论教条;如果排斥新信息,不善于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如果回避挑战和考验,不敢参与国际国内思想理论领域的竞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发展。封闭的理论必然导致自我僵化,必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最终被淘汰。开放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胸怀和理论勇气的体现,要在开放中吸纳,在开放中竞争,在开放中发展。
第二,概括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即对时代发展状况进行理论概括,其成果表现为形成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规律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当代世界发展变化作现象描述,而要深入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的时代现象,把握时代本质和时代规律。当代世界,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军事活动等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探索研究的基本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世界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批判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合理内容,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应用现有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更要从分析实际问题中概括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第三,预见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特征。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的预见性。如果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总是“放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其作用就会大大减弱。所谓预见性,就是在把握当代世界发展基本规律和分析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决策要具有科学的超前性,这种决策超前性不是纯粹的主观想象和愿望,其基础就是理论的科学预见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能满足于“事后总结”,不能只是“跟着时代走”,而要“领着时代走”。“跟着时代走”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消极性,而“领着时代走”则具有主动性、超前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要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对社会发展进步要在思想理论上发挥指导作用,引领时代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理论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学习、普遍理解、普遍运用的过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进行思维活动、有效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成果要转化为社会实践成果,必须经过大众化这个重要途径。一种科学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作用,反之,如果只被少数人了解和掌握,其社会作用将是微弱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积极主动参与思想理论领域竞争,争夺社会思想影响空间,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就难以巩固。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任务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顺利推进,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掌握、不能自觉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四个主要问题。第一,各种社会思潮、各种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竞争,争夺社会思想空间;第二,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我们现有的一些理论观点难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说服力不强;第三,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淡化甚至抵触的态度;第四,大众化的途径和手段问题,传统手段难以简单采用,新的手段需要探索。
针对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习、宣传和研究。第一,理论学习要强化组织性。要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机关,特别是在青年、党员和干部中,要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活动。学习靠自觉,但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措施,简单提要求和号召,是不可能产生切实效果的。有组织的学习就是“灌输”。从一般意义上说,“灌输”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就是向头脑输入信息,这就是“灌输”。没有灌输,任何学习活动都无法进行。“灌输”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灌输”要辨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列宁认为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必须“灌输”。邓小平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必要的“灌输”。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机械的、枯燥的灌输,这种灌输的效果确实不好。生动的、说理的、艺术化的灌输,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第二,理论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宣传与学习有所不同。有组织的学习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而宣传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宣传追求广泛性,但必须以吸引力为基础,没有吸引力,最终达不到广泛性的效果。宣传的关键是增强吸引力,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形象生动、说理充分、征服人心,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三,要注意科学理论的通俗化、常识化表达问题。当前,理论学习和宣传效果不好,一个主要问题是“文风”和“话风”不好。实现理论表达方式通俗化、常识化,要摆脱“过度学术化”和“枯燥口号化”两种现象。改进文风和话风,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三化”应该同时推进,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是核心,“大众化”是归宿。“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大众化”提供理论资源,“大众化”则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三化”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历史过程,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永恒主题。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李志昌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