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日一篇《城市化不能大跃进》的报道,再次提及一条并不算新的新闻: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这条新闻当年就曾引起经济学界的质疑,但有意思的是,数年过去,在某些官员眼里,即使“国际大都市”没有建成,但中国各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狂飙突进,令人激动的城市化正以闪亮的数据证明他们的正确;同时,不断有专家学者出来论证中国城市化将在何年何月达到何种进度,最近又有专家学者说,目前不到50%的城市化率将在未来10—25年达到将近75%,中国将有五六亿农民在看得见的未来卷入城市化进程中。
在某些人看来,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冠以“波澜壮阔”之类的形容词并不为过。然而,笔者还是要在此泼上一盆冷水。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规划”出来的城市化,是政府设计出来的,一言以蔽之,乃政府强势主导的城市化。而众所周知,城市化应是工业文明、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的动力;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现代城市就无法组织高密集人口下的现代政治生活。但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模式是什么样的呢?政府官员和专家们指点江山、规划城镇宏图,地级市都要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现在这种潮流更是蔓延到县级市以及乡镇一级,城市郊区乃至乡镇的“宅基地换房”更是为各地政府争相效仿。
在此,有必要重申常识:城市化是经济要素在空间积聚、集中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因此,城市化只能是自由经济的产物。
只有什么样的城市是例外呢?只有政治中心。比如华盛顿,那里是美国首都,因此顺带形成一个城市,但华盛顿永远成不了纽约,也永远成不了洛杉矶,因为华盛顿只是政治中心,是政府设计的。但是,真正的大都市从来不是靠设计、靠规划完成的。难道当年的上海是清政府规划出来的吗?香港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最初就设计为金融中心吗?如果说深圳最初是靠小平同志的“一个圈”发展起来,可是后来难道单凭政府设计就变成今天的深圳了吗?不是,深圳的辉煌恰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深圳尊重经济规律、重视人才的结果。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模式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忽略了它可能暴露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民日报》那篇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比如,我国城镇化率到2009年是46.59%,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只完成土地的城市化却没有人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可持续么?通过“宅基地换房”的农民上楼运动看上去可以换来大量“新市民”,可是,有足够的城市工业、服务业去接纳这些“新市民”吗?就算有,这些只会种田没有任何城市生活经验的农民能够适应吗?再者,由政府来给土地地价与农民谈判又会产生多少不公平以及社会冲突呢?政府在主导城市化的过程中,除了大量的土地财政之外,又会产生多少式样繁多的寻租空间呢?
城市的发展永远不是一个政府乃至几个人就能主观决定的,城市的兴衰与各种经济要素的发展和时事际遇有关,组成城市的要素只会遵循市场规律而不会遵循政治规律。政府要做的,不是代替市场去寻找城市要素,因为就算寻来了,那些要素也会离开,政府只要做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本职工作。其他的,就都交给市场吧,市场自然有自己的办法。(朱迅垚)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朱迅垚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