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大”的隐忧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宏君 编辑:闵美颖 2011-01-18 16:15:03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岁之际,有一件“旧事”总让我无法轻松“放下”:一位基层干部去年写给我的一封信。这封只想跟我“说说心里话,谈点困惑事”的来信,在忙碌过后,总会执拗地跃入脑海:

  “现在一些所谓‘创新’,有的事前调查研究不充分,甚至是拍脑袋出台的东西;有的才刚刚实施个把月时间,或者只是搞了一下试点,于是乎就大讲大宣‘创新经验’。标题很醒目、辞藻很华丽、文字很对仗,这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到底有多少价值啊?”

  在一些地方,一个原本落实工作的“新”举措,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包装”,往高处举,往大了说?

  很简单,好大喜功。

  近些年来,在一些发展不快的地方,“大发展”、“大跨越”、“大开发”、“大调研”、“大变化”……不绝于耳,好像不“大”就不足以展示创新之举、发展之功。一时间,各种“大”字句型成为新一轮话语新宠。据报道,目前我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定位之高远、规划之宏大、建设之豪华,令人瞠目。气吞山河的口号、大讲大宣的气魄……这一切,怎一个“大”字了得?

  “大”字背后,折射出弥漫在一些干部当中的浮躁之气。

  “大”的伤痛与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大跃进”的豪情曾将我们全民族“大”的狂热推到极致。今天,在动辄大时代、大手笔、大制作的全球化背景下,“大”的狂热经过改头换面,带来了卷土重来的隐忧。

  有人把全球化形象地概括为一个词——“时空压缩”。意思是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信息的传递几乎“零时差”。“零时差”的迅捷同时也带给人浮躁,就像电脑的开机速度一样,多半分钟的等待都感到漫长。如此迅捷的时代,也“压缩”了官员对个人政绩的等待期限。对于身处改革发展一线的各级官员来说,一方面,他们不仅被“与国际接轨”的急迫催促着,另一方面,也被与各地同僚的对比、攀比冲击着。今天这里上马了“大项目”,明天那里启动了“大工程”,后天人家又搞出了“新经验”,凡此种种,催促、对比、攀比的结果,就是焦虑与浮躁,就是自己也按捺不住,唯恐落后地也跟着“大”起来。

  毫无疑问,这种求“大”的动力来源于官员追求政绩的狂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员追求政绩的热情对发展一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是,当这种热情处在一种浮躁、攀比、不切实际的状态,同时他的权力又处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监督的环境中时,权力的巨大力量,就直接推动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大”字牌的“政绩”。“中国速度”、“中国模式”这些振奋国人的字眼,让一些官员跟着发热,热得找不着北,甚至成了为其“大”字牌政绩开路的堂皇“口令”。借助此番“大政绩”,官员得以升迁,而这政绩是否与百姓的真实需求真实愿望相符,是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却是个未知数,也少有人坐下来认真研究,并说点实话。

  北京人把酒喝多了叫喝“大”了。喝“大”了,就容易兴奋地说胡话。权力大了也容易让人头脑“大”,这一“大”就容易让人飘在空中,以为自己真长了翅膀。根治官员的“大”病,要从决策机制入手,规范权力、监督权力,尊重民意、科学决策,使其求“大”难成;要从考评机制上发力,让那些不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专门好大喜功的干部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便宜”可占,让他贪“大”无功。唯有根治了官员的“大”病,才能去掉我们语言里的“大”病。当我们回归质朴与真实,我们将换来理解与信任,赢得掌声与尊重,赢得和谐与发展。

  新岁之际,有一件“旧事”总让我无法轻松“放下”:一位基层干部去年写给我的一封信。这封只想跟我“说说心里话,谈点困惑事”的来信,在忙碌过后,总会执拗地跃入脑海:

  “现在一些所谓‘创新’,有的事前调查研究不充分,甚至是拍脑袋出台的东西;有的才刚刚实施个把月时间,或者只是搞了一下试点,于是乎就大讲大宣‘创新经验’。标题很醒目、辞藻很华丽、文字很对仗,这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到底有多少价值啊?”

  在一些地方,一个原本落实工作的“新”举措,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包装”,往高处举,往大了说?

  很简单,好大喜功。

  近些年来,在一些发展不快的地方,“大发展”、“大跨越”、“大开发”、“大调研”、“大变化”……不绝于耳,好像不“大”就不足以展示创新之举、发展之功。一时间,各种“大”字句型成为新一轮话语新宠。据报道,目前我国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定位之高远、规划之宏大、建设之豪华,令人瞠目。气吞山河的口号、大讲大宣的气魄……这一切,怎一个“大”字了得?

  “大”字背后,折射出弥漫在一些干部当中的浮躁之气。

  “大”的伤痛与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大跃进”的豪情曾将我们全民族“大”的狂热推到极致。今天,在动辄大时代、大手笔、大制作的全球化背景下,“大”的狂热经过改头换面,带来了卷土重来的隐忧。

  有人把全球化形象地概括为一个词——“时空压缩”。意思是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信息的传递几乎“零时差”。“零时差”的迅捷同时也带给人浮躁,就像电脑的开机速度一样,多半分钟的等待都感到漫长。如此迅捷的时代,也“压缩”了官员对个人政绩的等待期限。对于身处改革发展一线的各级官员来说,一方面,他们不仅被“与国际接轨”的急迫催促着,另一方面,也被与各地同僚的对比、攀比冲击着。今天这里上马了“大项目”,明天那里启动了“大工程”,后天人家又搞出了“新经验”,凡此种种,催促、对比、攀比的结果,就是焦虑与浮躁,就是自己也按捺不住,唯恐落后地也跟着“大”起来。

  毫无疑问,这种求“大”的动力来源于官员追求政绩的狂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员追求政绩的热情对发展一方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是,当这种热情处在一种浮躁、攀比、不切实际的状态,同时他的权力又处于缺乏规范和有效监督的环境中时,权力的巨大力量,就直接推动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大”字牌的“政绩”。“中国速度”、“中国模式”这些振奋国人的字眼,让一些官员跟着发热,热得找不着北,甚至成了为其“大”字牌政绩开路的堂皇“口令”。借助此番“大政绩”,官员得以升迁,而这政绩是否与百姓的真实需求真实愿望相符,是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符,却是个未知数,也少有人坐下来认真研究,并说点实话。

  北京人把酒喝多了叫喝“大”了。喝“大”了,就容易兴奋地说胡话。权力大了也容易让人头脑“大”,这一“大”就容易让人飘在空中,以为自己真长了翅膀。根治官员的“大”病,要从决策机制入手,规范权力、监督权力,尊重民意、科学决策,使其求“大”难成;要从考评机制上发力,让那些不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专门好大喜功的干部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便宜”可占,让他贪“大”无功。唯有根治了官员的“大”病,才能去掉我们语言里的“大”病。当我们回归质朴与真实,我们将换来理解与信任,赢得掌声与尊重,赢得和谐与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宏君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