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肖贵清:“中国模式”热议中的几点冷思考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辑:闵美颖 2011-01-12 16:43:42
时刻新闻
—分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开坛仪式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更多的称之为中国道路,而在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则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也是近几年国外学者研究当代中国的一个热点。面对国外学者的热议,我们不应当采取消极回避和一味否定的态度,这样我们就会失去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同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不宜评价过高。我们不要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更不要把中国模式凝固化。

  一、国外学者热议 “中国模式”的缘由

  自从2004年5月,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不乏一些国家身居显赫地位的政要,也有一些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有一些海外的华裔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拉美国家改革和苏东国家转型遭遇重大挫折。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却立足自身实际,通过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它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使“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拉美模式相形见绌,甚至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须的软力量,而中国也正在以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改变世界,这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静悄悄的革命”被认为是对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中国模式已经成为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最大的潜在意识形态竞争者。尤其是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西方重要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况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担忧和恐惧也类似于冷战期间对前苏联所代表的价值的恐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挑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模式也自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这样的一波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中,既有一直关注当代中国发展且长期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客观的研究,也有一些国外政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评价,还有一少部分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国实际,却也要赶着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中国模式进行脱离实际的评论。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的能够立足中国实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也有的持绝对赞成的立场,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选择。还有一些学者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畸形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不是崩溃,就是“走向历史的终结”。

  中国模式是对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凝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经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它所体现出来的,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点也许比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本身更为重要。

  二、构建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

  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热议,目前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并没有能够做出有效地回应。不仅体现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更体现在众多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消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不仅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更因为我们曾经在历史上屡受“模式”之殇,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苏联模式的阴霾,因此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这种消极回避态度,会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话语权。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对中国模式做出我们自己的解读。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模式这个问题上我们最有发言权,而关键在于通过加强对国外中国模式的研究,构建当代中国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党的文献中,尚未论述过中国模式问题,更多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经验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胡锦涛把这些经验系统概括为“十个结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术界对于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提法,赞成者有之,却也不乏反对之声。有学者认为,应当讲“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模式还不成熟,还处在发展中,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缺点。同时,一提模式,也会使人首先想起过去那种僵化的苏联模式,以及中国模式提法本身,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性质等等。

  反对者的理由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一味排斥或否定这一提法,就会丧失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因为,没有来自中国主流的声音,任由别人评说,久而久之,在这个问题上就会陷入被动。实际上,不论是何种称谓表述,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层面的解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对国外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给予正面的回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模式给予科学解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还需要我们联系以毛泽东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把新中国两个30年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研究哪些是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哪些是特殊的、不可复制的、却又是我们应该保持的。尤其是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面临的一个个困难。我们还要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我所用。

  三、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及其独特性

  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警方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就及其价值,就在于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当代中国走上了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也使当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是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过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有其特殊性,这包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长期历史的积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等等。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不能忽视这些主客观条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们不要过分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包括尚未成熟的发展模式。任何一种发展模式也都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任何发展模式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不要把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凝固化,要从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上来解读和分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也不宜评价过高,不要过分强调其普适性,任何机械模仿和输入,也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不管社会性质如何,在发展模式问题上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陈叶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开坛仪式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更多的称之为中国道路,而在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则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也是近几年国外学者研究当代中国的一个热点。面对国外学者的热议,我们不应当采取消极回避和一味否定的态度,这样我们就会失去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同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不宜评价过高。我们不要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更不要把中国模式凝固化。

  一、国外学者热议 “中国模式”的缘由

  自从2004年5月,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不乏一些国家身居显赫地位的政要,也有一些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有一些海外的华裔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拉美国家改革和苏东国家转型遭遇重大挫折。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却立足自身实际,通过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它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使“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拉美模式相形见绌,甚至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须的软力量,而中国也正在以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改变世界,这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静悄悄的革命”被认为是对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中国模式已经成为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最大的潜在意识形态竞争者。尤其是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西方重要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况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担忧和恐惧也类似于冷战期间对前苏联所代表的价值的恐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挑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模式也自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这样的一波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中,既有一直关注当代中国发展且长期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客观的研究,也有一些国外政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评价,还有一少部分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国实际,却也要赶着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中国模式进行脱离实际的评论。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的能够立足中国实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也有的持绝对赞成的立场,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选择。还有一些学者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畸形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不是崩溃,就是“走向历史的终结”。

  中国模式是对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凝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经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它所体现出来的,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点也许比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本身更为重要。

  二、构建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

  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热议,目前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并没有能够做出有效地回应。不仅体现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更体现在众多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消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不仅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更因为我们曾经在历史上屡受“模式”之殇,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苏联模式的阴霾,因此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这种消极回避态度,会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话语权。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对中国模式做出我们自己的解读。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模式这个问题上我们最有发言权,而关键在于通过加强对国外中国模式的研究,构建当代中国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党的文献中,尚未论述过中国模式问题,更多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经验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胡锦涛把这些经验系统概括为“十个结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术界对于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提法,赞成者有之,却也不乏反对之声。有学者认为,应当讲“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模式还不成熟,还处在发展中,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缺点。同时,一提模式,也会使人首先想起过去那种僵化的苏联模式,以及中国模式提法本身,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性质等等。

  反对者的理由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一味排斥或否定这一提法,就会丧失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因为,没有来自中国主流的声音,任由别人评说,久而久之,在这个问题上就会陷入被动。实际上,不论是何种称谓表述,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层面的解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对国外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给予正面的回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模式给予科学解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还需要我们联系以毛泽东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把新中国两个30年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研究哪些是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哪些是特殊的、不可复制的、却又是我们应该保持的。尤其是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面临的一个个困难。我们还要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我所用。

  三、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及其独特性

  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警方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就及其价值,就在于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当代中国走上了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也使当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是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过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有其特殊性,这包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长期历史的积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等等。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不能忽视这些主客观条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们不要过分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包括尚未成熟的发展模式。任何一种发展模式也都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任何发展模式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不要把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凝固化,要从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上来解读和分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也不宜评价过高,不要过分强调其普适性,任何机械模仿和输入,也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不管社会性质如何,在发展模式问题上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责任编辑:陈叶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更多的称之为中国道路,而在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则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也是近几年国外学者研究当代中国的一个热点。面对国外学者的热议,我们不应当采取消极回避和一味否定的态度,这样我们就会失去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同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不宜评价过高。我们不要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更不要把中国模式凝固化。

  一、国外学者热议 “中国模式”的缘由

  自从2004年5月,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文章以来,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外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不乏一些国家身居显赫地位的政要,也有一些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有一些海外的华裔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拉美国家改革和苏东国家转型遭遇重大挫折。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却立足自身实际,通过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一些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中,它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中国模式不仅使“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拉美模式相形见绌,甚至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中国崛起所必须的软力量,而中国也正在以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改变世界,这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静悄悄的革命”被认为是对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中国模式已经成为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最大的潜在意识形态竞争者。尤其是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西方重要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仍然不景气,而中国却很兴隆。”况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担忧和恐惧也类似于冷战期间对前苏联所代表的价值的恐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挑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模式也自然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这样的一波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中,既有一直关注当代中国发展且长期深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客观的研究,也有一些国外政要从国际战略的角度对中国模式的评价,还有一少部分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中国实际,却也要赶着研究中国模式的热潮,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中国模式进行脱离实际的评论。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的能够立足中国实际,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在肯定中国模式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也有的持绝对赞成的立场,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期待的选择。还有一些学者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畸形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最终的结果不是崩溃,就是“走向历史的终结”。

  中国模式是对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凝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经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它所体现出来的,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这就是独立自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点也许比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本身更为重要。

  二、构建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

  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热议,目前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并没有能够做出有效地回应。不仅体现在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更体现在众多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消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这不仅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更因为我们曾经在历史上屡受“模式”之殇,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苏联模式的阴霾,因此提出要“慎言”中国模式。这种消极回避态度,会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在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话语权。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对中国模式做出我们自己的解读。这不仅是因为在中国模式这个问题上我们最有发言权,而关键在于通过加强对国外中国模式的研究,构建当代中国模式研究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党的文献中,尚未论述过中国模式问题,更多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经验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胡锦涛把这些经验系统概括为“十个结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术界对于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提法,赞成者有之,却也不乏反对之声。有学者认为,应当讲“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模式还不成熟,还处在发展中,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发展,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缺点。同时,一提模式,也会使人首先想起过去那种僵化的苏联模式,以及中国模式提法本身,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性质等等。

  反对者的理由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一味排斥或否定这一提法,就会丧失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因为,没有来自中国主流的声音,任由别人评说,久而久之,在这个问题上就会陷入被动。实际上,不论是何种称谓表述,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层面的解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对国外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给予正面的回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模式给予科学解读,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还需要我们联系以毛泽东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联系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把新中国两个30年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研究哪些是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哪些是特殊的、不可复制的、却又是我们应该保持的。尤其是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面临的一个个困难。我们还要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为我所用。

  三、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及其独特性

  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警方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就及其价值,就在于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引领当代中国走上了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也使当代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色,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它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是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过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后,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它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有其特殊性,这包括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长期历史的积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等等。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不能忽视这些主客观条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我们不要过分沉湎、陶醉于已有的成就,包括尚未成熟的发展模式。任何一种发展模式也都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任何发展模式也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总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完善,不要把当代中国发展模式凝固化,要从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上来解读和分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也不宜评价过高,不要过分强调其普适性,任何机械模仿和输入,也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不管社会性质如何,在发展模式问题上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供稿)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