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每次公布,都没能与民众的感受“合拍”。是否存在人为低估,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已解释了不止一次。
但是依然有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一次是徐奇渊,一个即将走出博士后工作站的小伙子。
低估7%的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徐奇渊,一位刚刚三十而立的小伙子,近来因为一个数字而备受关注。
从2008年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站开始,到今年7月份,徐奇渊用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他的CPI指数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风动还是帆动?》。发布于11月9日的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次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刊登署名庞晓林的文章对此进行反驳。第三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
徐奇渊告诉记者,报告写完后,自己只是群发给了内部的一个有业务往来的系统上,但不知怎么就转到了媒体上。
这篇报告经媒体披露后,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让徐奇渊有点措手不及;尤其是庞晓林的回应文章,更挑起了人们对CPI的超常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方的热议。有赞成的声音,也不乏批评的言论。各方热议的焦点是:徐奇渊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被低估7%”的结论,方法是否正确。
徐奇渊认为,自己看到的对自己推算方法的公开性批评中,只有一个是靠谱的:某科研网的论坛上有一个帖子,在技术上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她模拟的一个例子,让我认识到:使用常数的回归方法,来拟合一个变系数的情况,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这是我看到最靠谱,也是唯一靠谱的公开性批评。我已经把帖子转到我的博客上了,有很详细的链接网址。”徐奇渊认真地说。
关于能否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分析:“不看结论,看方法,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出CPI被低估的方法是错误的。通过这种模型回归的方法进行测算,没有考虑权重的变化,这样回归出来的结果,肯定会有误差。”
对此,徐奇渊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原来也有朋友善意地提醒:使用常系数对事实上变系数的情况作回归,可能会导致偏差;不过,我确实没想到,像这么微小的权重调整,也能导致如此大的偏差。因为统计局数据不公开,我们没有办法讨论这个问题,只能采用数学模型来推理。现在我发现没有一个数学的办法能把CPI估算出来。”
“如果现在的这个讨论能帮助国家统计局在相关工作上能有所改进,或者公开、透明,这个讨论就是有意义的。我的报告本身有多大意义不重要,但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大家对这个事物的关注,进一步推动CPI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地往前走。”徐奇渊说。
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教授认为,没有必要把焦点放到“CPI被低估还是高估”、“统计局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上面,不管统计局现在做得怎么样,甚至是其他做得比较合理的国家,CPI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细则不透明是关键?
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因跟老百姓的感受差距甚远而饱受责难。
据国家统计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方案》,CPI权重,是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消费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
目前,统计部门调查全国近12万户居民家庭住户,根据其消费支出调查材料中消费额较大的项目及居民消费习惯,确定CPI中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这八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CPI广为公众质疑的主要是其权重。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认为,“编制方法、细则不透明”是导致引起“CPI是否被低估”热议的关键所在。
{Ky:PAGE}
目前,国家统计局的编制总体思路是比较清楚的:先确定一个大的商品篮子,八大类中的每一类都选出代表品,然后再确定所占的权重,再通过对全国近12万户居民家庭住户进行消费指数调查。
“这个方法本身大家都很清楚,问题是选择的代表品是否能真正代表老百姓消费的大趋势。”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高兴波说。
目前,外界大都以统计局2001年的基期CPI权重为参考,其中,食品占3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2%,居住占13.2%,交通和通信占1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占10.0%,衣着占9.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占比6.0%,烟酒及用品占3.9%。
上述八大类权重也是公开的,但是各个权重是怎么定的,外界无从知晓。
“这方面是不透明的,比如食品占33.2%,是用了哪些食品来代替?在哪里调查的?12万户样本怎么选的?如果这些方法能够公布出来,透明了,大家都认可这种方法,这就是科学的。”高兴波认为,在八大类中,居住、医疗保险、子女教育三项内容都没有充分体现。
按照目前国家统计局现行的CPI指标体系,反映居民住房支出的是居住类商品。居住在CPI统计的八大类消费价格中仅占13.2%的权重,其中四个子类分别是:建房及装修材料(比重是27%)、房租(比重是11.1%)、自有住房(21.1%)和水、电、燃料(比重是40.8%)。占比最大的是水、电、燃料和建房及装修材料。
“这只反映了房价的一部分因素,所以,才会让大家感觉跟实际的情况不一致。”高兴波表示。此外,医疗方面只是医疗的保健用品和个人用品服务,目前医保的覆盖率已经很高了,而且有商业险,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此外,教育支出大的比重也几乎没有体现出来。
据国家统计局人士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做八大类权重的调整。国家统计局对权重的调整每年进行一次,八大类当中具体的代表品也会有变化。明年又面临五年一次的例行的基期调整和CPI权重重要调整。
“明年肯定要调整,估计将把住房的价格因素加进去,就是将房贷利率和房价做一个加权平均;还有可能把食品类权重做一些适当的调整,目前太高了,再低一点。”高兴波说。“现在最关键的是CPI编制方法细则要透明,具体统计数据要公开。”
嘉宾
高兴波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
刘澄 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
徐奇渊 长策智库特约研究员
CPI是否被低估?
刘元春:10月份4.4%的CPI物价指数,比较正常,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价格上涨的这种趋势。
高兴波:感觉CPI数字偏低,缘于国家统计局编制方法细则不透明、科学,比如一级、二级权重等一些结构性的内容,需要再调整。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用一个科学的方法让大家认可CPI。尽管每个国家的编制方法都不一样,但目前看,编制方法的科学化是首要的问题。
刘澄:我认同徐奇渊CPI“低估”的观点,但具体低多少,需要准确测算,还不能太确定。通货膨胀高与低,其实是老百姓以感受为主的,如果通货膨胀达到了百分之十几,也不是“被低估7%”就能表达的。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的物品今年涨价不断,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所有人都认为物价被大幅低估了,严重低于老百姓的预期和希望值。4.4%并不能够完全够反映市场的价格状况。
官方统计结果与民间感受为何差距这么大?
刘元春:这很正常。一是人们只看涨不看落,对涨的商品很敏感,对降的不敏感。二是民众对物价上涨的加速度感受可能更为明显。第三,民众对目前具有新闻效应的商品往往会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大蒜,虽然占CPI的比重很小,但是大家却感觉涨得不得了,往往会把它放大。第四,任何一种CPI上涨所带来的冲击,对于不同人群都是不对称的;CPI八大类商品中,人们感受明显的是食品类,以食品为主体的上涨,通常会对低收入人群冲击很大,这会导致低收入人群的呼声强烈,具有很强的传播效应,导致民众所感触到的很多价格跟统计的价格有很大差异。
{Ky:PAGE}
高兴波:这主要缘于我们对统计数据的信心和认可度。随着统计局工作方法的透明,数据编制过程的透明,统计结果与民间的感受差距会小一些。可能现在大家头脑中那种计划经济时期拍脑袋出数据的观念还存在,这也是一种惯性影响。
此外,CPI所反映的价格不能够科学地反映出真实的物价水平。至于怎么样做到科学,各个国家都不一样,而且也都在不断地调整,因此,老百姓也不能苛求统计数据跟自己的感受一下子就变得相同。
不同阶层的人对物价的感受也不一样。整天去买菜的老百姓,对菜价就比较敏感,而整天下饭馆的人,感觉最多的是投资方面的价格反映。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CPI这个数据没有一点公信力。如果方法更科学,让老百姓更能接受,这个数据公信度就会高一些。
刘澄:统计结果与民间感受差别大的主要原因是篮子中的物品过少;其次,和百姓密切相关的东西反映得权重不够。其实它是一个加权综合指数,单一的物价或者菜价变动在CPI中反映得很少。
徐奇渊:从CPI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2010年1-9月,只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升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1%和4.1%;但是,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些类别的价格指数则相当温和;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更是出现了价格水平的同比下降。
可见,并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在上涨,而且上涨的类别幅度也有强有弱。因此,消费者的主观注意力可能过多的集中于不利的一面,而对有利的一面却关注不够。而CPI的统计是针对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其与有选择性的主观印象,当然不免会产生分歧。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也有自己的一个商品篮子,这个篮子与统计局设计的有差异: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受潜在地含有了房价,尽管房价直接计入CPI是不合理的。因此,主观感受也不免与统计指标有一定的偏离,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宣传和解释的;同时也需要这方面统计口径的进一步改进。
近12万户样本是否偏少?
刘元春:我们现在差不多是4亿户人口的规模,从1%的抽样标准来看,12万户的抽样调查规模还是偏少的。更关键的是,这12万户入户调查的分布是什么样的,这个很重要。因为中国这么大,不同区域价格变化的差异度很大。此外,CPI调查,也需要进行另外一些调整,比如加入对农贸集市价格的取点,还有企业单位的商品价格等。从统计的方法看,通过这样一些比对,可以进行相对的校准。
高兴波:12万户居民家庭涵盖面已经比较广了。国家统计局有一个调查队,各个省也有调查队,调查得来的信息的准确性应该没有问题;重要的是调查的内容,要能够让老百姓感觉到反映到了真实的物价水平,这个更重要。
刘澄:这就要看采样是怎样分布的,还要看调查对象属于什么阶层,收入程度怎样。富人和普通人对物价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低收入人群,每个月花三五十元,就会觉得花得很多。(记者 王红茹)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王红茹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