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云山: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来源:求是 编辑:闵美颖 2010-11-16 14:44:19
时刻新闻
—分享—

  立足中国国情 坚持改革创新

  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第一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2010年10月22日)

  刘云山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变成实践,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进程。中老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都是执政党,在推进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都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课题。这次中老两党理论研讨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题,加强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重要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确保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前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和教条式理解,不断深化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兴起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高潮,有力推动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信念力量和理论指导。30多年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广阔前景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践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不断作出理论的新概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深入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我们依据这条基本路线,制定和实施了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并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千方百计发展自己,尽管也不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科学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总结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重大关系的统筹,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实践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必须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着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首先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把改革重点推向城市,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们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今天的历史性巨变从根本上讲是靠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将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将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协调推进。我们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现代化是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我们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30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彼此联系又有各自发展规律,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我们继续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

{Ky:PAGE}

  五、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条件。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调整和变革,能不能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30多年来,我们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改革获得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兼顾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新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性和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要利益关系,统筹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抓紧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努力从制度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学分析世界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和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制定实施了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尽管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展现了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这既为我国改革开放争取了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七、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原则,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在健全民主集中制、提升党员素养、改进党的作风、惩治预防腐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针对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先进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着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深入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全会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了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现全会提出的各项部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

来源:求是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