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宋协娜: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环境建设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宋协娜 编辑:闵美颖 2010-11-12 16:34:29
时刻新闻
—分享—

  加强执政环境研究,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执政环境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掌握政权和运用权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要素整合而形成的外部条件与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执政党加强其执政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的、技术的环境建设和非物质的非技术的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环境建设理论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又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创造。“党的执政环境”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执政党执政的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包括国外、国内和党内环境三个层面;狭义的执政环境是指执政党系统内部的制度、体制、机制的基本内容与组织形式。“执政环境”作为一个特定的理论命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执政的环境”;二是“执政-环境”。前者侧重的是描述执政党社会行动的外部条件和现状,并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和变异性;后者重在研究执政党执政(主观)与环境(客观)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由于“执政”强调的是执政党的主观能动性及行为方式的选择问题,而“环境”强调的是客观存在问题或制约条件问题。因而“执政-环境”的关系结构,应是“执政环境”研究的主要思路。

  党的执政环境研究有内外理论界域之分。“执政环境之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全球视角来研究加强执政环境建设问题,即以此培育和确立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世界眼光,厘清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执政环境建设中面对的各种国际条件和环境因素,分析和揭示全球化进程中全球执政环境的演变及趋势,以此来思考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我们党加强执政环境建设的影响。相应地说,“执政环境之内部环境”又有国内和党内环境的区分。

  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各要素具有独立性并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各要素的演化却必须服从整体环境的演化规律。这一理论基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整体环境与局部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客观上改善了党的执政环境,而整体环境的优化和转良,必然与各环境要素实现良性发展和积极演化相联系,这就为各环境要素良性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只有党的执政环境的改善才能支持中国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而整个国家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又会支持党的执政环境的建设。

  当前,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整体上得到了优化,执政环境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由于执政环境建设的物质效益显著,从而促进了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即人民群众支持、拥护和认同的非物质效益的显现。加强执政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执政环境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改变着原有的社会存在,又必然要对执政环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当前加强执政环境建设,就面临着七个方面的重大任务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如何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二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三是如何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四是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五是如何努力改善人民生活,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六是如何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七是在遏制各种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当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宋协娜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