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文指出: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只有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以党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好群众工作?我认为,关键是要真心爱民。
要深怀爱民之心。首先要从思想上、立场上切实摆正位置,时刻视人民为父母,经常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变为自觉的实际行动。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感情上严重脱离群众,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不是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一切以是否符合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为标准,想通过执政的地位尽可能多捞取一点私利。所以,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图虚名,做表面文章,喊空口号,从不说真话。有的看起来经常搞各种名目的“深入群众”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这些在思想上、感情上严重脱离群众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干群对立、群体上访等事件的发生。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深刻认识,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始终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
要善听民意民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就会有话要说,有怨要发,有苦要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民言,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民所需,解民所忧。当前,我们有些干部听不得群众中的不同意见,他们只愿群众对他们的政绩唱赞歌,不允许群众对他们的政绩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所以,对群众的意见不做深入思考,就想当然地理解成闹对立情绪的,把群众的正当要求当成无理取闹,以致民怨四起,自己还怨群众觉悟低。因此,我觉得,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常听民意民怨,善听民意民怨。要变“怨民”为“爱民”。愿听民怨、多解民怨;多与群众作换位思考,从“民怨”中过滤出“民愿”。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有效地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用真情温暖民心,赢得群众的理解与尊重,从而消除“民怨”、赢得“民心”。
要多为民办实事。群众是最讲实惠的,“说一万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因此,要注意从解决一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为民造福,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比如: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益;努力克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从廉政勤政上争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等等。只有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确保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密切党群关系,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赖和拥护。(网友:郭俊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郭俊奎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