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受监督的勇气从哪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高岖 编辑:闵美颖 2010-10-21 15:04:51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接受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常态。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越来越成为检验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

  然而,在监督与被监督良性互动的同时,近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扣留记者事件,以及一些领导干部对媒体“怕”和“躲”,碰到监督本能地“灭火”、“公关”,也让我们看到,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其中有理念的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给自己“抹黑挑刺”、“找麻烦”、“跟自己过不去”,而接受舆论监督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官格。因此一碰到舆论监督,要么消极沉默应对,要么赶紧花钱摆平,要么高调反击,给敢于监督的媒体找茬子、扣帽子、打棍子。对于这些人而言,显然应该革除旧观念,加强学习,学习中央的新要求,跟上时代进步的新步伐。

  惧怕监督,不少时候恐怕还是利益考量、风险评估。纵观许多案例,一些人之所以排斥舆论监督,还是因为真有问题。因为自己本职工作没有做好,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当遇到外界曝光压力时,往往本能地去堵口子,捂盖子。比如河南灵宝征地的“王帅事件”,山西矿难的“封口费”事件。在这些人看来,事情没办好不是大问题,被抖出来才是大问题,权衡之下,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封堵收买为上。否则曝光产生的负面效应,轻者要挨批评做检讨,重者则要影响到自己的“乌纱帽”。在这种逻辑下,越是问题严重的,抵制舆论监督的动力越是强劲,手段也越粗暴多样;也是在这种“利益考量”下,一些假记者有了市场,许多“封口费”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不仅要有理念的进步,更要有对行为的约束。正所谓:无私才能更无畏,无畏更何惧监督。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怕”字。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这个“怕”,其实就是权力的敬畏之心,是对老百姓的惶恐之感。“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因为“怕”,让领导干部始终保持一种清醒清廉,远离走向腐败深渊的道路。

  接受舆论监督的勇气,来自于一个“法”字。许多抵制舆论监督的行为背后,往往都有违法行政的影子。如果领导干部能严格遵守程序,通过依法行政,协商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使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那么,就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反之,如果将法律搁在一边,胡作为、乱作为,甚至不惜牺牲公众利益,那么必然会引来反弹,受到更多监督目光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依法行政是领导干部的安全帽,只有在法律下走得端、行得正,面对监督时才会有据可凭、有理可讲。

  总之,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将接受舆论监督当作一种时代要求,看作一种政治智慧,通过舆论监督改进工作;另一方面,更要有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时刻坚持依法行政,从源头培养接受舆论监督的习惯。一句话,领导干部只有先将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在接受监督的时候坦坦荡荡、底气十足。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高岖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