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

来源:人民网 作者:熊自干 编辑:闵美颖 2010-05-29 15:59:05
时刻新闻
—分享—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职能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会政策放在首位,保证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基本民生需求的权利。但社会公平实现程度和水平是动态过程,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为更高程度和水平的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功能和适用领域是不同的,实践中这两个领域又往往相互交织,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中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从理论上讲是未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改革开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经验教训,从认识和理论上讲主要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矛盾所包含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不能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适用领域,未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这种关系,要从国情人手,以基本路线为纲。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是植根于国情的。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涵,同时包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因素,因而同时存在相对应的两种价值观、两种政策和两种机制。例如社会需求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但满足需求,对社会问题来说是民生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而满足需求的消费,对经济问题来说则是反过来推动生产、推高GDP的手段,对资本和资本主义来说则是获取利润的手段。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对立的方面,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它们在许多问题上是矛盾的。例如市场经济的话语房地产“牛市”,对GDP、资本和资本主义来说是“利好”,被视作黄金季节,而房价高涨对大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来说则是住房难的民生问题,被形容为“新三座大山”。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内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的,也是复杂、艰难的课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追求社会公平的社会政策是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而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的政治保证,坚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长远讲也更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而社会公平是个历史的命题,它的实现是个动态过程。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和水平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这包括用以解决当前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问题,和为以后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和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社会公平的需求。因此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就要实行市场经济,把市场调节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发挥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私营经济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多方面社会需求,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为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准备物质基础。这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基本内涵,它被称为富国之路。这就必须实行市场调节、鼓励经济发展的经济刺激政策。

  但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并不是处于同一层次、平起平座的。社会主义因素是主体,居于统治地位,起着基础的、主导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其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但必须服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最终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社会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平,必须把追求公平的社会政策放在优先地位。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我们的五年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只是经济发展规划,包括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是发展的主题。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为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的政策,必须遵循以上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区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区分各自适用的不同领域。

  例如,社会领域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等关系所有公民的生存、生活基本需求方面,必须运用公权力以公有的资源加以调控,保证全体公民基本平等享有的权利。但现阶段还不具备满足更高水平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基本需求保证公平享有的基础上,同时也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这包括国有企业和私有经济经营这些领域的高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非基本生活需要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时也为国家创造税收,用以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为巩固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物质基础。前者属于社会政策,后者属于经济政策。

  但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虽然各自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实践中有时也不能截然分开,同一领域有时既有社会问题又有经济问题,社会政策适用于前者,经济政策适用于后者,有些问题要两者兼用。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要尽量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社会领域都既有民生基本需求的社会问题,又有非基本民生的更高水平需求的经济问题。例如,住房分保障房和商品房,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医疗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教育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等,同一领域的不同性质问题必须用不同的政策。而有时同一件事情还兼有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例如征用民房的拆迁中,以与被征用房等面积实物置换的部分属于社会政策,而超过部分则应用市场价购买,属经济政策。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运用不同政策。

  然而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掌握公权力的人容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进行寻租活动,利用社会领域的公权力谋私。这就更增加了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中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从理论上讲就是片面解读基本路线,混淆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违背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所倚重的经济学家,也就是当时的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很少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多是研究纯经济问题的,他们侧重效率、利润和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公平,而其中有些人又教条地看待市场经济,成为市场原教旨主义,把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绝对化,陷入市场万能论,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现代资本主义汲取了社会主义的成果,国家担负起了部分社会职能,从而相当程度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照搬西方正在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盘否定过去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把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贬为“包袱”。

  另一方面承担贯彻实施基本路线的许多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的改革缺乏理论准备,也由于摆脱贫穷愿望的迫切,片面地解读基本路线,尤其是受上述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加上曲解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话而陷入GDP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从而背离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公共职能,抛弃社会主义的社会政策,重资轻劳、重效率轻公平、重经济轻社会建设,导致劳资关系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例如,政策向资本倾斜,为GDP、效率和利润牺牲公平。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条件下随意大量裁减工人,压低劳动者工资,许多企业逃避生产安全设备支出;取消或削减虽然限于当时条件水平还不高、范围还不广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公有企业的廉价住房、公费医疗以及退休金,认为这些影响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又如摧毁了连西方都很称赞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际取消了免费基础义务教育,把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关系公民生存基本需要的民生领域统统推向市场,搞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并成为“创政绩”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主义的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全世界竟然排在尾巴之列。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违背公共职能,混淆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帜,利用这些领域的公权力谋私,利用自己掌握的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资源作为肥私的手段,例如与房地产开发商结盟炒地炒房抬高房价,教育和医疗滥收费。

  还有,在“市场万能”论的影响下,把“市场化”泛化到全民经商,许多机关、学校、街道甚至部队都不惜影响执行公权力的社会职能,把社会政策抛于脑后,利用公有资源赚钱。尤其是一些属于全民、担负民生保障重任的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唯利是图,为小团体甚至高管谋不正当利益,扩大贫富差别,强化社会问题。

  这就把关系广大劳动群众生存权的民生问题,推入了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旋涡,成为资本逐利的祭品,甚至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特别是执掌公权力的官员以权谋私的手段。

  于是,在市场经济自发的驱利机制强大氛围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些担负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职能部门竟异化成为制造住房贵、看病贵和上学贵的民生问题。致使相当多的低收入群体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成为所谓的新三座大山,导致社会问题积聚,贫困积累,甚至代祭传递,贫富差距拉大以至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重经济轻社会、重效率轻公平、重资轻劳的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GDP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内需不足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原因,也是权力腐败、官商结盟给社会问题火上加油,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为纠正这种偏向,强调恢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并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但收效并不理想。根本原因,除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和以权谋私以外,在认识和理论上就在于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基本路线,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甚至抛弃了社会政策。例如社会上最近讨论“内需不足”问题时,许多人仍限于把它看做是纯经济问题,只把它看作是生产扩张的手段,指导思想还是GDP主义,而不从贯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些根本问题上找原因。更有甚者,一些人害怕谈论改革中发生的问题有否定改革开放之嫌。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正视改革中发生的问题,找出根本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重新学习、全面深刻理解基本路线,才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实践执政为民的要求。

来源:人民网

作者:熊自干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