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立足政治文明的多样性,着力阐明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需要立足现实世界的发展性,以创新的精神探寻党建的自身规律;需要立足人文关怀的终极性,用价值的尺度检验科学化的程度。
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从主观目的性、客观规律性和价值取向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上进行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为巩固执政地位、自觉利用规律提高建设水平、最终实现历史使命的实践过程,离开目的指引就会偏离方向,离开规律探寻就会失去遵循,离开价值追问就会毫无意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立足政治文明的多样性,着力阐明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需要立足现实世界的发展性,以创新的精神探寻党建的自身规律;需要立足人文关怀的终极性,用价值的尺度检验科学化的程度。
一、立足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处理好借鉴与坚守的关系,在“把正方向”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世界以整体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如果一个政党眼光狭隘、盲目自大,无异于“掩耳盗铃”;而当我们在汹涌的世界浪潮中迷失方向、放弃立场的时候,更无异于“自毁长城”。战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同政治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融合、交流和影响,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景观。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政党的发展出现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政党与政治相互涵育,再加上公民社会和各种社会集团、中介组织发育成熟,西方政党政治表现出了高度成熟、发达的特征,在政党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决策机制、选才任人机制和处理政党与政权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党内关系、党与民众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为执政党,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过程中,我们需求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魄,敢于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政治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始终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阶级属性注定了它在探索自身建设过程中所总结经验的合理性是阶段性、局部性的,在人类发展的推进中只是一个过渡的环节。而且,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中国视为最大威胁,加紧利用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企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内少数成员或者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观、政党观的影响,或者形而上学地以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作为参照系来衡量我国政党制度,或者是因为我们一些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不够科学,而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产生怀疑或动摇。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政治文明过程中,如果头脑不清醒,把他们从哲学意义上阐发的“立论基点”也搬过来,那就忽略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抽掉了我们现行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这种 “釜底抽薪”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和党的领导地位的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意识,着眼国家的长治久安,固守我们建党的立论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执政地位的关系,而不是采取西方国家抽象民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政治制度;始终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社会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指导我们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全盘西化,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取代我们的政治政党制度;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考察,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来理解,从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政权的历史过程中阐明党的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在凸显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彰显我们党在领导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生机活力。只有这样,我们党的建设理论才能自成体系、基础牢固、发展健康,当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们政治制度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在解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始终赢得人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不断筑牢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根基。
二、立足现实世界的发展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开拓创新”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我们党已经成立80多年,在全国执政50多年,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我们并不赞同“ G2”、“中国模式”等提法,但还是可以自豪地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历经百年屈辱后正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曾几何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成就对我们政治政党制度指指点点,但任何人剥削人的社会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自然法则,其上升的鼎盛时期就是内在矛盾即将突破其“外壳”的“临界点”,随着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建设创造的奇迹,他们凭借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取得绝对优势以证明其政治制度合理性的逻辑正被逐渐驳倒,他们的政治话语优势正被逐渐消解,他们兜售的政治模式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及时总结和探索党的建设经验和规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从执政党的角度概括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六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涉及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与此同时,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发展的,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指导生动的实践。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就是在与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等反复辩驳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就是在解放思想、突破“姓资”和“姓社”问题的困扰中向前推进的,就是在应不应该、以及如何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讨论中向前发展的。从现实上讲,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强调“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的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所以,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世界眼光审视自己、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提高自己、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层次、开掘创新源泉。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创新,健全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党内民主制度、选人用人制度、人才工作制度、基层党建制度、改进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必须善于运用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学、心理学、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统计等新方法,为党的建设搭建新平台、提供新手段、打开新视野、开辟新空间。
三、立足人文关怀的终极性,处理好路径与目标的关系,在“人民满意”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
“人文关怀的终极性”是一个价值判断,似乎参杂了主观因素,不符合科学精神,但这只是自然科学思维的偏见,党的建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当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协作而设定的制度成为人奴役人枷锁的时候,当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成为聚集摧毁自己能量的时候,当法西斯政党推行扩张和宗族灭绝政策的时候,人文关怀的终极性对人类行为“价值回归”的呼唤为党的建设的人文意蕴提供了支持。当前,我们积极探索党的建设规律性,从根本上讲是寻求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最佳路径,但路径本身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路径是否“科学”的标准我们不能从外部去寻找,不能从“客观精神”去设定,从抽象的主观唯心主义去设定,而应当用与通向我们目标的契合程度来评判,就是用人民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程度来衡量。而且,我们是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水平程度直接反映到客观世界的改变上,而这种改变的图景为人民对我们党的评价提供了一种现实对照物和自身参与的情景体验,为此,党的建设是否科学必须让人民来“打分”。当前,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和体制转型都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与政治动荡,但事实上,我们始终保持着团结稳定,这种许多西方国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得益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历史文化精神,得益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感召,得益于“让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期待,得益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定位,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民对我们党始终衷心拥护的双向互动结果。可以说,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决定了我们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党群关系不断密切的过程。我们应当始终旗帜鲜明地表示,“科学化”的程度就是人民满意度的程度,“科学化”没有别的标准,就是要让人民得到实惠,让人民最终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全书》,杨三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
来源:人民网
作者:田茂军 曾劲猛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