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张春贤强调指出,湖南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几条底线: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二是节能降耗;三是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四是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这是省委对湖南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科学抉择。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军人都懂得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天字第一号的粮食,是千真万确的战略物资。
农为邦本,食为政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如果出问题,就是全局性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讲全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不讲稳定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讲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不能不讲湖南的粮食生产;没有湖南粮食生产的稳定,就没有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也就会影响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因此,中央提出,中部地区要把粮食的稳定增产放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我省是鱼米之乡。多少年来,湖南的稻米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保持在560亿斤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每年给国家贡献粮食100多亿斤。湖广熟,天下足。在粮食安全这个战略问题上,湖南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说到底是土地问题。土地,国之根本、民之衣食、政之神器。到“十一五”末,我国的耕地保有量必须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个约束性的硬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可形势不容乐观,红线已经亮起了红灯。据权威部门统计,到2005年底,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我国耕地已减少到19.51亿亩,人均耕地下降到1.49亩,按红线要求的18亿亩,未来5年,我们已无多少耕地可以占用。我省现有耕地面积5929.5万亩,仅占全国3%,人均耕地0.94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8%。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面对耕地减少的现状,必须坚守红线,严把闸门,切实把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节能降耗要成为刚性考核指标。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比国际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能源短缺和能源浪费“比翼齐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湖南本身是一个能源先天不足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血液”油和气均为零,主要消费能源煤炭的情形也不容乐观,人均可采储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8.8%,人均保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我省虽号称矿产资源大省,目前钨、锑、锰、隐金质石墨等产量仍居全国第一,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随着储量消耗严重,优势资源已成隐忧,接替资源明显乏力。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的情况下,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近期有效供给偏紧,未来瓶颈制约更大,特别是电力、煤炭频频拉响了红色警报。“十五”以来,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整体上快于GDP的增长。2005年突破8000万吨标准煤大关,万元GDP能耗为1.4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高14.8%。
增长必须节约,节约才能增长。科学发展、节能降耗,既做加法、又做减法,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一种态度,一种文明,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用心呵护地球的“肺”。无论从对气候的影响还是从物种的繁衍来讲,森林对于地球以及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科学家把森林看作是地球的肺。
前不久,澳大利亚一项投资6.5亿澳元的大型纸浆厂工程被叫停,因为建厂要砍掉6棵红桉树,而树上栖息着红尾黑凤头鹦鹉。这类鸟非常恋家,不会轻易乔迁,砍树无异于间接杀害濒危鸟类。我们无法探究这6棵树和上面栖息的鹦鹉是否是导致项目叫停的唯一原因,但这件事折射出来的环保意识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发展和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解决加速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对矛盾时,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双赢,但有时候却不得不让一方让路。恩格斯说过,现代文明愈发展,愈具有破坏自然生态的野蛮性。他还以砍伐树林为例指出,无节制开发自然,自然总有一天会报复人类的。试想,如果地球真的失去了“肺”,会出现怎样的惨境?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也许会有一时一利之得,但到头来必然是功不抵过,成为历史的罪人。澳大利亚叫停纸浆厂工程告诉我们,在解决这对矛盾时,后者应当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惜让前者退让。
湖南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这是最可宝贵的财富。要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举全省之力保护绿水青山,真正赢得金山银山。不仅全省森林覆盖率不能降,而且还要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速生丰产林、种苗花卉等生态林业建设,力争“十一五”全省森林覆盖率再提高2个百分点。
让每一条河流的水都干净清洁。水是万物之灵,生命之源。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关于水资源价值评估的报告中提出,水和卫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起点,拥有水和卫生,就是拥有健康。
当前最突出的环境污染就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失衡,业已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全省有30%的水域遭到污染,四类五类水体普遍存在,一些水体已严重污染为劣五类。泥沙淤积、水质污染、内涝频繁,已成为“长江之肾”洞庭湖的三大突出病症。母亲河湘江流域在城市江段主要表现为工业污染源及城市生活污水产生的复合污染,下游重点河段尤为突出。随着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农业面污染又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来源。
气象学上有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灾难性风暴。也就是说,表面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连锁效应。在同一个生态系统,没有任何人、任何地区能够独善其身。省有省界,国有国界,但灾害不长眼睛,不选地方,无地界之分。在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灾害面前,没有人能够事不关己,豁免责任和义务。水是流动的,此处或彼处过度利用,必然导致彼处或此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直接受灾的当然是下游的人,但从总体上说,这条河流的所有人都会受到危害。保证清洁的水资源,人人都要守望相助。这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科学发展,守住底线,是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学解决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这里既有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也有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问题。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在笨重的喘着粗气轰隆隆前行的“经济战车”背后,是被碾压得一片狼藉的土地山水。表面上看,当时的GDP是上去了,但后来用于治理环境的费用,却是当时GDP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前车覆,后车鉴。以破坏环境、生态恶化来求得发展的速度,绝不是我们要走的路。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祸患。因为建立在破坏基础上的繁荣根本不是什么繁荣,而只会是一个暂缓执行的灾难。
科学发展,守住底线,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民生重于一切,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一切的发展变化都要用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衡量,一切的发展成果都要惠泽于群众。发展既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更要有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见的成果,如体现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成果。如果背离科学发展的根本,背离以人为本的宗旨,或主动或被动地将经济总量的推动作为唯一追求;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来全民福利的增进,难以让那些困难的群体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样的增长和发展就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我们强调谋发展、求进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省人民尽快过上富裕、安定、康乐的生活。多从民生的视角看一看、想一想,我们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将会有更多的清醒和深刻,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实践,将会有更多的自觉和紧迫。
科学发展,守住底线,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也是发展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决不能让一时的经济利益冲破科学发展的底线,顾此失彼,搞短期、短视行为。企图在某一天让地下的矿藏资源全部变成财富,恨不得一个早上跑步进入重化工业时代,这是在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在由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向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时刻,在经济社会逐渐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今天,决不能用某一方面的损害为代价来换取另一方面的提升,决不能把一个破烂的地球和令人沮丧的未来留给我们的孩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谐湖南才是更加有希望的湖南,绿色生活才是更加有希望的生活。地不分南北东西,人无论男女老幼,让我们为守护科学发展的底线而共同努力。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宁 炬
编辑:闵美颖